强监管与“三个不变”
近期,一些规范发展监管举措出台,引起一些议论,甚至出现了“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这是对“两个毫不动摇”缺乏基本的认识。
2021年8月27日,昆明爆破拆除15栋烂尾楼
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又有了新动作。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关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与会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头部企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9月17日前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人们对链接屏蔽不陌生,比如你在微信聊天时,一个朋友发你一个淘宝链接,让你看看上面的“宝贝”,当你点开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宝贝”,而是这样一段文字: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
这个现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3年,今年的9月17日就是开始终结的日子,当然,这也还只是互联网平台企业“互联互通”的一小步而已。
其实,不仅是平台经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教育培训、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有关部门都陆续出台了强监管举措。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强监管时期。和常规的监管不同,这个时期改变的是众多行业的底层商业逻辑,影响巨大。
强监管影响巨大
工信部在7月就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屏蔽网址链接是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但即使是在启动专项整治行动之后,部分互联网企业对屏蔽网址链接问题的认识与专项行动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政指导会等形式督促整改。
这其实是强监管对企业和行业影响巨大的一个注脚。平台企业的犹豫正是出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商业逻辑会因之出现裂缝。但是有关部门的动作又显示,在互联互通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
互联网生态最重要的特质是互联互通,这是互联网的生命。吊诡的是,就是互联网企业自己在做大了之后搞画地为牢,出现各种“围墙花园”。实际上,也正是垄断力量才能搞出“围墙花园”。
在9月1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肯定平台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同时,也指出,互联网安全是底线。互联网发展一定要能够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助力各方面发展,最终促进互联网行业、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这段话提到的,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基本期许,也就是不断创造新的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造福,同时也要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各方面,助力各方面发展。不用怀疑,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有类似的“初心”,有类似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但是,企业大了,垄断力量形成了,一定会走向遏制创新,也一定会反噬自身。有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出现了很严重的“大企业病”就是明显的例证。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增加消费者剩余,就必须依靠互联互通带来的竞争压力。
如果怀疑强监管的决心,那可以看看教培行业的例子。一个“双减”政策就让教培行业彻底变了天。比如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就监测到,北京市场上就出现了近3万人涉教培行业的裁员,经过努力,已经有近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新东方在线旗下的在线直播课品牌东方优播关闭K12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预计全国范围内教师岗三四千人,都将被裁员。
任何监管都有社会成本,或大或小而已,强监管更是如此。
强监管不是针对民营经济
因为这些强监管政策影响巨大,波及面也广,所以也相应出现了一些疑虑。特别是强监管政策大多又涉及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疑虑就更强了,甚至担心是不是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基本方针政策要发生改变了。
人们应该清楚,国家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没有要求,这种要求包括法律上的,也包括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提出来的政策要求。比如教培行业,虽然不能说教培行业就是义务教育走向“唯分数”“唯升学”的根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行业的确是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让相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而不是得到了改善。无论哪个政府,都不可能对靠制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焦虑来发财的行当视而不见的。
对于受到强监管影响的行业,我们应当分别分析,看看你这个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底层商业逻辑受到了影响,这种逻辑与国家所追求的改善民生、预防重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要求是否冲突,冲突到底在什么地方。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企业也无法看清自己的未来。
典型如房地产业,现在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时候,“三条红线”等对企业冲击很大。“三条红线”的目的是控制房地产的债务风险。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那种漠视风险、野蛮扩张、相信房价会一直涨神话的企业。这些企业陷入了做大的迷思。如果任由这样的商业模式继续下去而不制止,无疑会极大增加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企业重组带来的冲击,这种风险才是最可怕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是对房地产业底层逻辑的改变。可惜,有的房地产业头部企业,仍然执迷于所谓房价暴涨新周期的到来,大肆野蛮扩张,现在已经将要成为“大而不能倒”的又一个反例了。
而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走到现在,的确也要反思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商业模式,是否还能够持续下去,比如链接屏蔽背后的竞价排名模式、最便利生活背后的平台与骑手的劳动关系,等等。
强监管的初衷并不是来自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这个身份,而是要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鼓励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在野蛮扩张中迷失自我,放大社会焦虑和经济金融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国家必然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中有这样一段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上推出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这段话可以说简洁阐明了强监管的基本政治逻辑。
民营经济不可能不和这样的政治逻辑发生碰撞。
重申“三个不变”
既然初衷很如此清楚,那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未来产生疑虑呢?
首先,我们有必要充分注意互联网自发舆论场中的,建立在凭空猜测基础上,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民粹主义”,它先把社会和经济问题简单归因于民营经济,然后又把现在的强监管扭曲为针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有计划的行动。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也不符合事实。但说多了就容易扰动人心。
其次,体制的一个突出弊端是容易一刀切。强监管本身难度极高,对政策的精准化、科学化和持续能力要求很高。比如教培行业整顿只是缓解义务教育焦虑的第一步,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更艰难的考验还在后面。互联互通也是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步骤会带来怎样的意外后果,也还是未知数,因此治理的难度其实相当高。客观而言,对当事人而言,未来的不确定性肯定会升高,疑虑变大是很自然的。
不确定性可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晰而降低,但是,社会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可不高度重视。近了说会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预期,远了说也会影响追求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的大计。和许多人以为的相反,要让先富起来的人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的恰恰不是一种“喊打喊杀”的肃杀的气氛,而是更加宽容、更加激励人向善的气氛。简而言之就是,让人放心去创造财富,让人积极去回报社会。
经济学家王东京最近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美国慈善业如此发达,一个很重要原是他们信奉基督教,希望下辈子能进天堂,也就是有精神需求。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国内企业家捐助慈善,所希望得到的对价是“社会荣誉感”(功劳感),因此应该营造崇尚慈善家的舆论氛围,让慈善家有“功劳感”,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看看现在很多自媒体的言论,哪还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尊重的意思?
其实,不仅是做慈善,而是不管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还存在哪些要解决的问题,要维护而不是破坏这种“功劳感”“荣誉感”,这样才会有安全感,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方面不断释放“三个不变”的信号。
《人民日报》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再次重申了“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致辞中也强调,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使其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
新华社9月16日发表了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述评文章,文章指出:近期,一些规范发展监管举措出台,引起一些议论,甚至出现了“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不必讳言,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着“所有制歧视”,但早已经告别了“所有制崇拜”。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离开民营经济,中国经济是没有未来的。
中国的现代化大业,民营经济不能缺席,民营企业家不能缺席。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