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再挂钩”?
目前的中美关系,出现了“止跌”的迹象,开始进入艰难的磨合期。
202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箎(右一)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左一)在瑞士苏梨世举行会晤
10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Tai),在一次关于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讲话中,提到了“再挂钩”(re-couple)的说法。她是在阐述中美之间不做贸易的“脱钩”不现实的情况下提“再挂钩”的。虽然戴琪谈及的是贸易关系,事实上整体中美关系“脱钩”也是不现实的。继8月、9月有了频度和层级更高的沟通之后,进入10月中美两国又出现了更具实质意义的互动,证明拜登政府对华接触的意愿在增强。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脱钩”还是“再挂钩”,都是美国单方面的话语表述,凸显了华盛顿主导中美关系“定义权”的企图。与特朗普政府在政策宣示与政策行为上高调地搞“脱钩”相比,戴琪“再挂钩”的表态有积极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表态并没有超出拜登政府“对华搞战略竞争,而且美国必须赢”的逻辑。这与中国不以输赢来“定义”中美关系的逻辑,还存在明显的距离。目前的中美关系,出现了“止跌”的迹象,开始进入艰难的磨合期。
信号更加清晰
北京时间10月6日凌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根据中美元首9月10日通话达成的共识,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将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双方将就中美关系及有关问题交换意见。”此后不久,中国媒体上传出消息,中国代表团抵达苏黎世。考虑到与北京6小时的时差,可以推断出华春莹宣布消息时,中方代表团已经在飞往苏黎世的飞机上。
这样的快节奏操作,不仅中美之间,大国外交中也不多见。除了“快节奏”,还有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比如,中方的信息通报中没有“应约”的表述,这从侧面反映出,苏黎世会晤是中美的某种“相向而行”,即双方在促成会晤的意愿上没有“落差”。此外,不少媒体都注意到,与今年3月安克雷奇会晤相比,苏黎世会晤在氛围上明显不同,没有了此前那种针尖对麦芒,双方都聚焦实质性的问题磋商。
从中美互动模式变化角度看,苏黎世会晤是一个节点性的事件,即两国从“表明立场”的接触,转向探讨解决问题的实质性磋商。这次会晤,是杨洁篪继安克雷奇会晤后,与沙利文第二次会面。也就是说,中美接触依然保持了“高层级”,但在具体安排上却是“小范围”,而且相对“低调”。对比两次会晤后中美的官方发布,可以发现苏黎世会晤后新闻稿更短。不过,如果考虑到长达6个小时的会晤,双方讨论了多少问题、谈得有多深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黎世会晤后中美元首会晤的可能性。10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记者会上表示,“为落实两国元首通话共识,杨洁篪主任同沙利文助理在会晤时就两国元首年底前举行视频会晤进行了讨论”。不难看出,截至苏黎世会晤,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几乎没有接触,到较为频繁的接触,再到朝着回归“正常”迈进的过程。变化的关键点,是9月10日习近平主席与拜登的通话。高层引领的作用,再次在中美关系中发挥效力。
苏黎世会晤涉及的是外交、战略层面的问题,三天之后,中美又在经贸层面进行了接触。北京时间10月9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贸易代表戴琪举行视频通话。这是继今年5月27日之后,刘鹤与戴琪第二次通话。对比两次通话后的新闻稿,不难看出第二次的通话讨论更深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美接下来就经贸问题进行更具实质意义的磋商,将是大概率事件。
此前的10月4日,戴琪就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做了演讲,基调上与特朗普政府有了较为明显的不同。从戴琪的演讲内容来看,一方面,拜登政府强势、施压的态势依然没有变;另一方面,不打贸易战的态度也比较明确。比如,她在演讲中说,拜登政府将继续与盟友合作,“制定21世纪的公平贸易规则”,在继续维持对华关税的同时,也将启动关税排除程序。10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发表了一份关于启动关税排除程序的声明。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回归正常”的信号更加清晰了,但断言现阶段中美关系总体回暖还为时尚早。最近国际媒体关注比较多的台海局势,就很能说明问题。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一系列小动作,不可能不引起中方的回应。与特朗普相比,拜登更清楚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敏感性。所以,拜登政府任内台海局势出现近年来少有的紧张态势,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美关系更深层次的问题。
逻辑尚未对接
中美关系正在经历两国建交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应该怎么走,目前还没有双方都认可的路线图,这也是事实。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勾画两国关系的路线图,中美在逻辑上还未“对接”,或者至少形成某种默契。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跌宕起伏,以及近年来的“非正常”状态都表明,没有最基本的默契,两国关系就有可能从稳定转向“漂移”。
目前这个问题体现在,应该如何定义中美关系。众所周知,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明确地以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拜登不仅萧规曹随,还“细化”出一些新的说法。比如,提出所谓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后来又抛出为中美关系“建护栏”的说法,称要防止竞争演变成冲突。拜登政府提出了不少概念,理由也貌似冠冕堂皇。这样的“强势”话语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中美关系的定义,美国的格局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拜登政府顽固坚持以双边视角、零和思维来看待和定义对整个世界都有广泛影响的中美关系。截至目前,拜登政府就中美关系抛出的那些概念和说法,都没有超出“中美必须竞争,而且美国必须赢”的思维逻辑。即便是戴琪所提的“再挂钩”这种看似善意的表态,前提也是美国必须赢。她对“再挂钩”的思考是,如何建立美国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地位的中美经贸关系?如何不形成美国对中国的经贸依赖?
相比来说,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定义更加“超脱”—不是紧盯双边,而是从世界大局来思考应该如何经营中美关系。在苏黎世会晤中,杨洁篪说:“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事关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攸关世界前途命运。” 9月10日与拜登的通话中,习近平主席说:“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杨洁篪在苏黎世会晤上的这话说得很直白。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无论对比历史还是参照现实,中美关系都是应该从超越双边的视角来看待的关系。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拜登竞选期间的外交政策顾问何瑞恩(Ryan Hass),今年8月在布鲁金斯学会网站上发表了题为《中美关系“新常态”:强化的竞争与深度的相互依赖》的文章,事实上点出了中美关系的上述独特之处。
何瑞恩向来不主张中美“脱钩”和以“击败中国”的思维看待中美关系。他在文章中写道,在人们把焦点放在大国竞争时,中美关系中的两个更为广泛的趋势受关注度却相对较少。“一个趋势是中美两国的总体国家实力,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都在扩大;另一个趋势是,尽管中美的对抗在升级,但两国之间的深度相互依赖却在延续。” 何瑞恩在文章中,援引了近年来经贸、科技、留学等诸多领域的数据,论证“脱钩”与现实并不相符。
诚然,中美关系有竞争性的一面,但是以竞争来“定义”两国关系,就走得太远。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定义,被“定格”的思维逻辑就很难衍生出非竞争性的政策行为,那与滑向对抗仅一纸之隔。7月26日中美天津会晤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表示,“美方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对抗遏制是本质,合作是权宜之计,竞争是话语陷阱。” 同样直白的话,何尝不是在陈述客观事实?
进入磨合期
对于中美关系现状的判断,以及未来走向的预判,不能被拜登政府“抛概念”的强势话语带偏了。中美完全脱钩不是现实也并不现实,既然如此,那所谓的“再挂钩”也是个伪概念。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最近提出的“磨合期”。9月30日,秦刚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的专访时表示,当前中美关系还处在一个十分困难的时期,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做很多的工作。
秦刚认为,中美两国正在“磨合”当中,正在寻找新的相处之道,他本人将致力于让这一磨合更加平稳,少些剧烈。“发展中美关系是一个双方磨合的过程,中文两个字—‘磨’和‘合’,‘磨’就是摩擦,‘合’其实最后就是怎么相处。这个磨合现在还在进行中,通过磨合来重新发现对方,重新认识对方,从而找到一个如何相处之道,这就是中方的主张。”近几个月以来中美互动的变化,事实上在证明“磨合期”的判断。
而且,拜登政府的对华态度和行为,也在向着磨合“亦步亦趋”。10月9日,刘鹤与戴琪谈及的问题之一,就是“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和世界都非常重要,应该加强双边经贸往来与合作”。9月10日与习近平主席通话时,拜登也做了表态,“世界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如何互动相处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世界的未来”。目前的问题是,拜登政府还没有把口头表态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种磨合期将经历多久、还会有多少波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方的政策行为是否理性、是否具有建设性,将是重要的变量。具体地说,磨合的效果如何,美国政策和政治因素将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知名国际时事评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贸易问题上,总统候选人拜登是对的,总统拜登错了》的文章,批评了拜登政府在政策行为上的荒唐。
扎卡利亚在文章中写道:“在对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做了8个月评估后(今年2月1日,拜登宣布对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做评估,9月底评估结束),拜登政府得出了结论:特朗普是对的,拜登是错的。” 扎卡利亚以幽默的笔触讽刺拜登—他用8个月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在竞选期间所说的“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是个灾难”的结论。拜登就任总统后,没有对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做任何改动,所以扎卡利亚说,“现在,他(拜登)也在采取同样是灾难性的政策”。
如果拜登政府不认可扎卡利亚的评价,可能就不会有戴琪提“再挂钩”,并重申不打贸易战。但是,作为浸润政坛半个世纪的资深政治人物,作为由资深专业认识组建的政府的首脑,拜登为何选择在自己认定为灾难的“政策坑”里面蹲上8个月,然后才亦步亦趋地做政策调整?对华经贸政策上的失策,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其他政策领域的折射。如果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于正在经历的磨合期,中国或许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中美关系正在经历两国建交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应该怎么走,目前还没有双方都认可的路线图,这也是事实。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勾画两国关系的路线图,中美在逻辑上还未“对接”,或者至少形成某种默契。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跌宕起伏,以及近年来的“非正常”状态都表明,没有最基本的默契,两国关系就有可能从稳定转向“漂移”。
目前这个问题体现在,应该如何定义中美关系。众所周知,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明确地以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拜登不仅萧规曹随,还“细化”出一些新的说法。比如,提出所谓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后来又抛出为中美关系“建护栏”的说法,称要防止竞争演变成冲突。拜登政府提出了不少概念,理由也貌似冠冕堂皇。这样的“强势”话语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中美关系的定义,美国的格局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拜登政府顽固坚持以双边视角、零和思维来看待和定义对整个世界都有广泛影响的中美关系。截至目前,拜登政府就中美关系抛出的那些概念和说法,都没有超出“中美必须竞争,而且美国必须赢”的思维逻辑。即便是戴琪所提的“再挂钩”这种看似善意的表态,前提也是美国必须赢。她对“再挂钩”的思考是,如何建立美国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地位的中美经贸关系?如何不形成美国对中国的经贸依赖?
相比来说,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定义更加“超脱”—不是紧盯双边,而是从世界大局来思考应该如何经营中美关系。在苏黎世会晤中,杨洁篪说:“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事关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攸关世界前途命运。” 9月10日与拜登的通话中,习近平主席说:“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杨洁篪在苏黎世会晤上的这话说得很直白。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无论对比历史还是参照现实,中美关系都是应该从超越双边的视角来看待的关系。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拜登竞选期间的外交政策顾问何瑞恩(Ryan Hass),今年8月在布鲁金斯学会网站上发表了题为《中美关系“新常态”:强化的竞争与深度的相互依赖》的文章,事实上点出了中美关系的上述独特之处。
何瑞恩向来不主张中美“脱钩”和以“击败中国”的思维看待中美关系。他在文章中写道,在人们把焦点放在大国竞争时,中美关系中的两个更为广泛的趋势受关注度却相对较少。“一个趋势是中美两国的总体国家实力,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都在扩大;另一个趋势是,尽管中美的对抗在升级,但两国之间的深度相互依赖却在延续。” 何瑞恩在文章中,援引了近年来经贸、科技、留学等诸多领域的数据,论证“脱钩”与现实并不相符。
诚然,中美关系有竞争性的一面,但是以竞争来“定义”两国关系,就走得太远。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定义,被“定格”的思维逻辑就很难衍生出非竞争性的政策行为,那与滑向对抗仅一纸之隔。7月26日中美天津会晤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表示,“美方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对抗遏制是本质,合作是权宜之计,竞争是话语陷阱。” 同样直白的话,何尝不是在陈述客观事实?
进入磨合期
对于中美关系现状的判断,以及未来走向的预判,不能被拜登政府“抛概念”的强势话语带偏了。中美完全脱钩不是现实也并不现实,既然如此,那所谓的“再挂钩”也是个伪概念。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最近提出的“磨合期”。9月30日,秦刚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的专访时表示,当前中美关系还处在一个十分困难的时期,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做很多的工作。
秦刚认为,中美两国正在“磨合”当中,正在寻找新的相处之道,他本人将致力于让这一磨合更加平稳,少些剧烈。“发展中美关系是一个双方磨合的过程,中文两个字—‘磨’和‘合’,‘磨’就是摩擦,‘合’其实最后就是怎么相处。这个磨合现在还在进行中,通过磨合来重新发现对方,重新认识对方,从而找到一个如何相处之道,这就是中方的主张。”近几个月以来中美互动的变化,事实上在证明“磨合期”的判断。
而且,拜登政府的对华态度和行为,也在向着磨合“亦步亦趋”。10月9日,刘鹤与戴琪谈及的问题之一,就是“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和世界都非常重要,应该加强双边经贸往来与合作”。9月10日与习近平主席通话时,拜登也做了表态,“世界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如何互动相处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世界的未来”。目前的问题是,拜登政府还没有把口头表态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种磨合期将经历多久、还会有多少波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方的政策行为是否理性、是否具有建设性,将是重要的变量。具体地说,磨合的效果如何,美国政策和政治因素将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知名国际时事评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贸易问题上,总统候选人拜登是对的,总统拜登错了》的文章,批评了拜登政府在政策行为上的荒唐。
扎卡利亚在文章中写道:“在对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做了8个月评估后(今年2月1日,拜登宣布对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做评估,9月底评估结束),拜登政府得出了结论:特朗普是对的,拜登是错的。” 扎卡利亚以幽默的笔触讽刺拜登—他用8个月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在竞选期间所说的“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是个灾难”的结论。拜登就任总统后,没有对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做任何改动,所以扎卡利亚说,“现在,他(拜登)也在采取同样是灾难性的政策”。
如果拜登政府不认可扎卡利亚的评价,可能就不会有戴琪提“再挂钩”,并重申不打贸易战。但是,作为浸润政坛半个世纪的资深政治人物,作为由资深专业认识组建的政府的首脑,拜登为何选择在自己认定为灾难的“政策坑”里面蹲上8个月,然后才亦步亦趋地做政策调整?对华经贸政策上的失策,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其他政策领域的折射。如果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于正在经历的磨合期,中国或许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