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未被荣誉摧毁的人”

直到她去世,法国科学院也没有接纳这位两次获诺奖的女科学家成为院士。

作者:董洁林 联科熙和碳中和产业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22-04-25

玛丽·居里夫人是我的偶像,她也是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偶像。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第一次是物理学奖,第二次是化学奖,这在诺贝尔奖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波兰是她的祖国,当时被俄罗斯占领(1918年后独立)。家里拮据,她17岁就出去做家教赚钱、还寄钱资助在巴黎学医的姐姐。1891年11月,攒足了路费后,玛丽奔赴巴黎,走向了物理学之路。

1897年,已经嫁给居里先生的玛丽完成了两个学士学位,第一个女儿也诞生了。在居里先生的鼓励下,她选择了放射性元素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1898年,玛丽发现了两个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其中“钋”(Polonium)的命名出自波兰的谐音,玛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苦难的祖国致敬。

1903年,36岁的玛丽和44岁的居里先生因研究物质放射性的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先生于1906年因车祸去世。1911年,诺奖委员会因为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等元素把化学奖也颁给了她,再次肯定了玛丽的科学贡献。

玛丽一生的成就和荣誉无数。但在读她传记的时候,震撼我心灵的不是她的科学成就和荣誉,而是她对待科学的那颗单纯的心,她是为了科学探索和发现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的最大享受是思考和宁静。爱因斯坦说她是“唯一未被荣誉摧毁的人”。

居里夫人曾经数年没有工资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家里靠着居里先生的工资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当时的女科学家职业出路不好,科学界没有女人的地位。即使在拿了诺奖后的一段时间,居里夫人仍然在中学教书。直到她去世,法国科学院也没有接纳这位两次获诺奖的女科学家成为院士。居里夫人深知自己选择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很艰难,她长期不问西东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靠的是对科学的热爱和简单的好奇心。

居里夫妇对“科学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诠释。1902年,他们在讨论是否为提纯镭元素的方法和制作工艺申请专利时,他们明确知道这些技术很有商业价值可以赚很多钱。此时,他们的生活拮据、实验室也非常需要钱,但他们最后决定把提纯技术和工艺无偿公布出去,世界各地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向他们索取制作工艺时,他们都耐心回信、一一相告。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精神”。

1921年居里夫人去美国访问,主要议题是去接受美国人民捐赠一克镭。当时,欧洲刚刚从一战中解脱出来,一克镭的价格昂贵,这位镭元素之母及其领导的实验室也无经济实力购买,对居里夫人满怀善意的美国人民非常乐意赞助。在参加美国总统出席的捐赠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看见了捐赠协议,写明这一克镭是捐给她个人的。她立刻要求将协议更改为捐赠给她领导的实验室,她不愿意在万一她意外身亡的情况下,这笔财富由她的女儿们继承,因为这样不符合“科学精神”。

在这次旅行中,居里夫人还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美国布法罗自然科学协会给她送来了一幅表装精美的信件,这是居里先生于20世纪初寄给他们的详述如何提取镭元素的手写指南,也是科学家无私地向世界传播科学的生动证据。

“科学精神”内涵很丰富。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精神”是一种利他的公益精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很多像居里夫妇这样具有利他主义精神的科学家。正是由于这些极其聪明而又简单纯粹的人,人类才能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文明的物种。面对今天浓厚的现实主义味道,以及崇尚丛林社会的潮流,我们需要不断仰望历史上美好的人和事,心怀感激。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