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啤酒爱好者的历程
啤酒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倘若踏入其中,路径纵横、层次繁复、枝繁叶茂、景致万千。
啤酒花长得像葡萄,牵藤,一串一串的(图/视觉中国)
从一个啤酒小白到爱好者,这条路有多长?
20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摘啤酒花是夏季开学前例行的课外劳动。当时我在新疆昌吉市,啤酒花地在离家不远的园艺场,走路30分钟可达。课外劳动持续一周左右,一人一天摘5公斤。每天早上,学生们会备好食物和水,带着小马扎,前往酒花地集合。
啤酒花长得像葡萄,牵藤,一串一串的,长满绿色的球状花,如迷你的松果。这松果是软的,由一片片小花瓣簇成。农民会把啤酒花秧从架上剪下,堆在地上。等待的学生,每人领一堆,坐在小马扎上采摘。
啤酒花不像棉花,长得低矮,采摘时得弯着腰忍受暴晒。摘起它来相对轻松,坐着将啤酒花果一颗颗取下,丢进准备好的麻袋里就行。但酒花很轻,一天5公斤对小学生来说不算少,如果摘得认真干净,大概率做不到,所以,学生们大多一开始摘得认真,慢慢耐不住性子,就会一把一把从藤上连带叶子一起撸下,一股脑儿丢进麻袋里,临近称重,着急的甚至塞些土块进去。
早上最适合劳作,天气凉爽,露水正浓,此时酒花较重,混合着松木、草本、青涩感的芳香气味尤其浓烈,置身其中很舒服。啤酒花学名叫蛇麻草,属于大麻科,和大麻是近亲,但没有成瘾性和毒性,雌花序苞片上颗粒状的蛇麻腺带来特别的气味。这种味道是啤酒风味的重要构成,许多人不喜欢啤酒,恰是因为讨厌啤酒花带来的苦味。
但啤酒起初是不苦的,因为没放啤酒花。磨碎的谷物,加入水,空气中的细菌或天然酵母飘进去,引起自然发酵,菌种吃掉糖,排出二氧化碳和酒精,形成含有酒精的麦芽汁,被先民发现,恐怕这就是啤酒的起源了。我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惊喜地看到这样的诗句:“吃吧,恩启都,面包是人吃的食物。喝吧,恩启都,啤酒是国之饮料。”麦芽汁饮料,这大概就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啤酒的形态。
加入啤酒花是后来的事。中世纪的欧洲修道士发现,投入啤酒花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在没有消毒和杀菌意识与技术的年代,啤酒是一种比人们从井里能获取到的水更干净的饮用品,水反倒可能被老鼠屎之类带着病毒、病菌的污秽物污染。
同时在味觉上,有了啤酒花,增加的苦“中和”了甜,啤酒的风味也被大大复杂化了。后来的酿酒人,在啤酒花上大做文章,IPA类型的啤酒重点突出啤酒花的香气,从啤酒花中变幻出花香、柑橘、蜜瓜、热带水果、药草、泥土、松枝、坚果等各种味道。所以,啤酒的苦还伴着或热情奔放、或干净内敛的其他香味。习惯了水啤的,第一次喝到IPA(印度淡色艾尔)会非常新奇,如入花花新世界,这是大多数啤酒爱好者“入坑”的开始。
再喝下去,会发现啤酒的味道层次不止由啤酒花带来。不同品种的麦芽、烘烤的程度、酵母的选用、其他原料的投入、发酵的方式,都赋予啤酒千变万化的滋味。比如,世涛类的啤酒,因为麦芽烘烤的时间更长,而具有咖啡、巧克力、焦糖的口感;野菌类的啤酒,则酸味突出,有马厩味。
继续探索,一个极其开阔广博的味觉领域会随之敞开。啤酒的种类相当驳杂,人们日常所接触的,又很单一,看似对它熟悉,其实相当陌生。有人大口喝着啤酒,却将麦汁浓度当作酒精度,以为自己手里的大棒子有八九度。当他们走进现在的精酿酒吧,可能甚至连酒单都看不明白,而另有一些人,则喝出了鄙视链,在如今被称为“精酿”的小圈子里,享受俯视门外汉的优越感。
啤酒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倘若踏入其中,路径纵横、层次繁复、枝繁叶茂、景致万千。我想做一个导引,讲讲我的探索历程。
从拉格开始
很多时候,啤酒的确不好喝。某次在酒桌上,我听到一个喝着白酒的中年男性说自己早已不再喝啤酒,给出的理由比较务实。他认定如今已经看不到啤酒花地了,那么啤酒里的是什么?言下之意,尽是“科技与狠活”。
他说的并非全无道理。如果去看现今商超里普遍售卖的价格几元的啤酒,配料表中,大多会有酒花浸膏、大米、玉米淀粉之类,既为使酒体更加透亮轻薄,更是在尽力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所谓酒花浸膏,是从啤酒花中提取的浓缩制品,利用率高,便宜,便于储存和控制,但代价是减少了风味层次和复杂度。
优秀的榜样,啤酒圣地德国,1516年颁布的《啤酒纯净法》至今还在规范德国啤酒的生产。它规定,啤酒的原料只能是水、酵母、麦芽和啤酒花,加入了其他原料的,已不算啤酒,是非法的。这种标准,在非德国的啤酒制造商那里,会作为商品的优势和卖点来宣传,如台湾产的柏克金牌啤酒,就把“遵循德国纯酒令酿制”以较大字号印在瓶身显眼处。而受限的德国人,为了使啤酒产生更丰富的口感,则在原料的阶段想办法,使之在不增料的同时,产生其他味道。
在国内,随处可买到的商超啤酒,是所谓“工业水啤”,往往颜色淡黄、酒体轻薄、味道寡淡,接近水感,酒精度大约在3度,要是不冰镇就喝,口感酸涩,只适合冰饮。这是消费者所接触到的绝大部分啤酒的样子。
青岛啤酒、辽宁的雪花啤酒、黑龙江的哈尔滨啤酒、北京的燕京啤酒、新疆的乌苏啤酒、广东的珠江啤酒、广西的漓泉啤酒、福建的雪津啤酒、河南的金星啤酒、重庆的山城啤酒、内蒙古的雪鹿啤酒、云南的风花雪月、西藏的拉萨啤酒,每个地方的啤酒品牌不同,但风格统一,主力款都属于啤酒中的拉格一类。以前我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寻找当地的啤酒来尝尝,但地方啤酒往往只会更淡,很难有太多惊喜。
工业拉格,不仅是中国市场上啤酒的主流,也是世界啤酒市场的主流。它是巴氏杀菌消毒法、现代制冷技术、冷链技术普及下的产物。通过低温发酵、高温消毒、过滤处理后的啤酒罐装后更稳定,但流失了矿物盐和维生素。在全世界,这种啤酒风格随着啤酒巨头的不断兼并收购而统一了消费者的味觉,在近100年内大范围取代了相对高温下发酵的另一个啤酒种类—艾尔,也取代了许多地方性啤酒。如今消费者手中的,大多是百威英博、荷兰喜力、丹麦嘉士伯、日本朝日等几大巨头旗下的啤酒。
在世界上,2008年比利时的英博集团收购了百威母公司,成立百威英博,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制造商,拥有福佳白啤、时代啤酒、科罗纳等知名啤酒。
在中国,百威母公司2004年收购哈尔滨啤酒,英博集团2006年收购雪津啤酒,合并为百威英博后,陆续收购吉林金百士啤酒、江苏大富豪啤酒,以及南昌啤酒等几十家本土品牌。嘉士伯则控股重庆啤酒,收购乌苏啤酒、拉萨啤酒,整合大理啤酒、西夏啤酒,主导西部市场。
在新疆,乌苏啤酒在1998年收购本地的伊宁啤酒厂,2000年收购本地的卢云堡啤酒厂后,2006年,在嘉士伯的助力下收购了新疆啤酒厂,成为整个新疆地区最大的啤酒品牌。黄雀在后的嘉士伯,2016年又收购乌苏啤酒,并将之推广到全国。
在国内一众工业拉格中,乌苏啤酒瓶身更大(620ml)、酒精度(4度)和麦汁浓度(11度)更高,由于杂醇含量较高,更容易“上头”,所以“夺命”。被嘉士伯收购,原料和酿造工艺有所改变,味道也发生了变化。扩大量产后,我在外地特意买来尝过,口味更大众化,与新疆本土生产的味道确实不同。这使我养成了买酒看商标的习惯,通过瓶身上的产地简写可以识别它在哪里生产,如UQ是乌鲁木齐生产的,WS是乌苏。
在我心里,最好的乌苏,永远是10年前的夏夜,我在乌苏市本地喝到的名为“小企鹅”的乌苏鲜啤。它装在瓶身像企鹅的罐子里,保质期仅几天,味道清冽甘醇,非常爽口。此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到乌苏市再寻,但总是遗憾离开。当时惊艳我的,再没有找到,普遍售卖的,只剩和其他地方无异的大红棒子,一瓶7元。乌苏啤酒的繁荣,似乎没有充分惠及乌苏本地,像青岛那样用塑料袋接鲜啤喝的日常啤酒文化,乌苏是没有的。此外,如果想要寻找条件稍好的住宿,则需要到临近的奎屯市去。
但现如今,在物流畅通的大城市,鲜啤已经不是一个很难获取的稀有物。由于工业拉格的同质化严重,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于有限的口味选择,商家以新鲜和复杂作为差异化卖点,鲜啤、原浆,以及一种被称为“精酿”的选择,在几年间呈现普及之势,开始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选择。
2025年6月30日,广州,市民在一家精酿啤酒馆里饮酒(图/施泽科)
精酿的世界
一位在广州经营自酿酒吧的老板告诉我,他是从“迷失海岸”开始接触不一样的啤酒,尽管如今看来,这个品牌的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资深爱好者的期待。“迷失海岸”是美国加州的一个啤酒品牌,多年前我也一口气买下它的象神IPA、迷雾快艇双倍IPA、海鲸三倍IPA、幽灵浑浊IPA、黑八世涛、花生酱巧克力牛奶世涛,当时觉得极好喝,酒标设计也别致,一字排开很是视觉享受。
这款酒如今在超市已经很容易买到,而同时期流行的,还有林德曼、粉象、1664、福佳白、打嗝海狸、击倒巨人等,这些品牌都是国内消费者认知精酿啤酒的启蒙。
林德曼属于加了甜味的酸啤,在酸啤一度失去消费者喜爱的时候,靠这个办法重新赢得了市场,但也会被一些其他坚守传统的品牌不屑。福佳白啤属于比利时风味的小麦啤酒。按颜色来分,啤酒有黄啤、白啤、黑啤之分,加入了小麦为主要原料的,多被称为白啤,福佳又因为加入了香菜籽和柑橘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法国品牌1664啤酒同样属于小麦啤酒,主打果香调性,添加树莓汁等水果,非常易饮。击倒巨人主打IPA类的酒,通过投放大量啤酒花呈现爆炸性热带水果香气,酒精度虽然较高,但有果汁感,早年价格达到100元,现在已几乎是最便宜的进口IPA,掉到了20多元。
对于口味不断进阶的饮家而言,这些大众精酿虽然惊艳一时,却也慢慢沦为缺乏惊喜的平常选择。我的偏好这些年也在不断转向,从以上那些酒,到打开易拉罐后瞬间香气爆炸、征服嗅觉的树屋,再到现在的心头好—僧侣、另一半等品牌,以及酒体干净、香气内敛的皮尔森,它们让我知道真正的好啤酒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会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但再好的啤酒也怕氧化,尤其是没有经过高温杀毒的精酿。氧化会让啤酒颜色变深,味道变得像湿纸板或烂水果,所以买啤酒时,要看生产日期,一般越新鲜的越好。相比之下,酒吧里售卖的精酿啤酒,大桶储存,比小瓶小罐更不易氧化,所以在店里现场喝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现场喝的啤酒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青岛、泰山原浆为代表的工业化鲜啤品牌。它们通过连锁门店和商超渠道,以高于普通啤酒的定价,提供更新鲜、风味更丰富的“原浆”啤酒,但本质上仍依托大型工业酿酒体系,与精酿文化很不同。另一类是越发蓬勃的精酿酒吧。这些店铺或采购独立酒厂的客啤,或采用前店后厂的自酿模式。据行业从业者的观察,这类酒吧大约在10年前开始萌芽,到近三四年遍地开花。
究竟什么是精酿啤酒?它的英文原名是Craft Beer,直译为手工啤酒,源于1970年代美国的家酿热潮,强调小批量、独立酿造、保留原料风味。在中国,精酿先驱、南京人高岩(“高大师”)将之翻译为“精工啤酒”,后来因为精酿一词更容易传播而成为主流称谓。随着市场发展,精酿已经变成一个泛化的标签,有的厂商以此标榜不同于普通啤酒,有利于推广和定价。
但时至如今,精酿的边界已经非常模糊。不愿圈地自萌的酿酒人和从业者,是拒绝“精酿”这个词的。在一位酿酒师看来,精酿啤酒是中国市场的特殊产物,为了区别于工业水啤。也有人打趣:“在中国,精酿是用来区分配料表的。”
人们在精酿酒吧里喝什么?啤酒事务局发布的《2024中国精酿酒吧白皮书》调研了全国471家精酿酒吧,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125个城市。结果是,最好卖的酒依次为浑浊IPA、美式IPA、小麦啤酒,第四位才是消费者更熟悉的拉格和皮尔森,随后是酸啤、波特和世涛。其中,IPA占到近一半,人们对精酿的认识,仍然以IPA为主。
酒吧老板所喜爱的酒中,浑浊IPA和美式IPA,也连年稳坐第一第二。稍有不同的是,拉格在去年上升到第三位。据广州一家专门做进口啤酒的老板观察,由于广州夏天闷热,客人反倒喜欢喝解渴、清爽的皮尔森等拉格类啤酒。此外,部分消费者在喝遍了各种风味,尤其对浑浊IPA腻了之后,也会重新回归,而酿酒师也顺势推出冷IPA、未来西海岸IPA、新西海岸IPA等更轻盈的酒体。
精酿酒吧里,酒水的价格令许多好奇者望而却步。一线城市里,国产酒均价五六十元,进口酒则要贵出一倍,通常在100元以上。据一位酒吧老板的推算,僧侣等国际一线品牌一桶价格3000元人民币,一桶可以卖45个中杯,从经销商手里拿到,不算运输成本,平均一杯的成本就60多元,而国产精酿一桶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相比之下,卖国产啤酒的利润率比进口啤酒的利润率要高。做国产有利润,做进口有口碑,开酒吧则在这两者间做平衡。
酒吧的酒单,往往排名在前的几个,都会是国产果味啤酒,它们被从业者称为“小甜水”,是酒单结构中必须要有的品类。一家酒吧一般有十几个酒头,为了照顾到所有类型的客人,从1号到最大号,一般会从几种小甜水开始,然后是几种IPA,包括浑浊IPA、西海岸IPA,然后是野菌、金色艾尔等,最后是波特、世涛等黑啤。
小甜水是各个酒吧照顾初入者的基础款,但是没有酒吧会停留在此。小甜水的占比,也颇能说明酒吧老板的取舍和品味,而且在老板看来,小甜水一定会喝腻的,随着人的口味和审美的不断进阶,人们还是会选择更像“酒”的,更耐喝的东西。
“和朋友喝的”
精酿酒吧里的风味选择,其实是整个行业变迁的缩影。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演化,酿酒师们也在不断尝试突破边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啤酒的核心精神也逐渐显现。
啤酒的世界里,想象力从不受限。而眼下,“增味”已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创新方向。只要是人类能消化的东西,几乎都有人拿来酿酒,包括咖啡、茶叶、水果、蔬菜、草药、香料。许多国产精酿品牌主打水果增味啤酒和果泥类型的酒,甜感突出,风味馥郁,既讨好口感,又兼顾视觉,是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
今年3月,我参加了成都糖酒会,国内的精酿品牌与传统酒商被安排在两个区域,风格迥异。在精酿区,我喝到过杏仁豆腐味的,加了芒果灯笼椒的,巧克力树莓的……大胆却不失美味。而酒商那边,以“茶”为主打,打造“新中式茶啤”非常热闹。
其实在创新这件事上,外国人在啤酒上更加“放飞”,甚至敢于加入木头、海鲜、各种肉类。美国作家约翰·霍尔在《如何畅享啤酒》一书中,还提到过用动物粪便烟熏的啤酒、用钞票酿造的啤酒,甚至是加入月亮尘埃的啤酒。
月亮尘埃啤酒,这一天马行空的点子,出自美国角鲨头啤酒公司。这家啤酒厂热衷于创新,想象力和开放性令人叹服。他们曾收到一家制作冲浪板的工厂寄来的雪松木材,一帮人闻着木香,当即决定酿进啤酒试试。结果这款雪松木啤酒大获成功,在当地酒吧颇受欢迎。
这的确体现了精酿的魅力所在:没有门槛,自由自在。
而放眼中国,我们的精酿之路虽起步较晚,却也在近十余年里快速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路径和表达方式。在中国精酿的发展历程中,高岩和他在2011年出版的《喝自己酿的酒》是一块重要的路标。许多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走近精酿,意识到啤酒原来可以这么有趣。高岩提出“酿造自由”的理念,倡导人人可参与的酿酒文化。这是一块人人可入的园地,轻松、亲切、易饮,是啤酒最本真的样子。
酿造虽然自由,好坏却有标尺。好的啤酒应当是有标准的,是可以被辨识、被追求的。许多中国酿酒师正在尝试用本地原料进行风味探索,不断调试工艺技术,力图做出好啤酒。有人远赴国外学习酿造工艺,有人扎根小厂不断试错,也有人借助自酿社群相互切磋。
但在不少精酿从业者看来,短时间内国产的精酿啤酒还很难达到国际一线水平。国际上最优质的啤酒花、麦芽、酵母仍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制约中国精酿啤酒提升的重要原因。一位酿酒师说,当前国内可商用的酵母种类有限,原料同质化,导致国内酿出来的酒风味趋同,缺乏个性。
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受到贸易战和加征关税的影响,啤酒和原材料也在涨价,加剧了行业压力。对此,酒吧各有对策。有的将上涨的成本由经销商暂时承担;也有自酿店开始尝试减少对美国麦芽和啤酒花的依赖,改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的新兴品种;某家店干脆将库存进口酒以半价销售,把这当作“最后的狂欢”。
在写这篇文章期间,我与朋友在广州探访了许多家啤酒吧,每日都要跑一家店尝尝,品评不同风味,看着熟客、新客在欢笑间进出、举杯。提笔开始写后,我问朋友,你觉得一杯好的啤酒是什么样的?
“和朋友喝的。”
我哈哈大笑。什么才是一杯好啤酒?是啊,或许不在于复杂的工艺、稀有的原料,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场景:大热天,夜幕降临,与好友畅饮。一口冰啤入口,泡沫轻盈、气泡细腻,清爽沁喉。几杯下肚,暑意全消,笑声回荡。那一刻,你会觉得,啤酒不只是一种酒精饮料,它是踏实地生活在此刻的幸福。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