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掉进去的,全是自己挖的坑
任何守成者最终都必须学会与新的现实共存。
当美国商务部再在涉华实体名单上做文章,白宫却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那个宣布择期加征100%关税和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的夜晚,华盛顿或许期待着北京的迅速屈服,但等来的却是中国商务部从容的“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的表态。
熟悉中美博弈者对此并不陌生。2013年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时,美防长立即派轰炸机穿越该区域,时任副总统拜登公开要求中国撤销决定。然而,美国的商业航空公司很快开始默默遵守新规,而在最初的喧嚣过后,美国军机在该区域的活动也逐渐遵循相关规则。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国国务院官员私下坦言:“我们发明了这个概念,并在全球推广了60年。当别人开始使用同样的工具时,我们很难提出令人信服的反对理由。”
这种从激烈反对到务实接受的模式,在中美交往史上不断重演。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对新中国核计划的焦虑催生了各种遏制方案,但当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升起,所有的反对计划都化为了历史尘埃。美国不得不接受一个新的核大国诞生的事实。
如今,同样的规律在贸易与科技领域再现。中国商务部对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升级,看似是对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长臂管辖”的模仿,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东方智慧。此类措施在国际贸易中不乏先例:2019年日本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出口韩国的氟化氢等关键半导体材料实施限制,一度引发韩国半导体产业震荡。而中国的反制更注重系统性——不仅限制原料出口,更通过技术管制覆盖全球产业链的上下游,使美国试图通过第三方绕开中国供应的计划难以实现。此外,中国新出台的《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虽是对美国“301调查”后续措施的回应,却通过豁免条款展现了差别化处理的精准性。
华尔街的反应则加速了特朗普态度的转变。尽管美方如期于10月14日开始对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服务费,但特朗普担心股市连跌而在短期内转变关于对华加征报复性高关税的口风,抛出“希望帮助中国”的言论,其前倨后恭折射出美国在应对崛起大国时的战略困境。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场博弈中,美国试图构建“稀土供应链联盟”的努力屡屡受挫。近期关于“巴基斯坦利用中国技术向美国供应稀土”的传言甚嚣尘上,中国外交部迅速辟谣,强调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坚不可摧,巴方明确承诺美巴矿产合作“绝不损害中方利益”。这一插曲揭示出,美方的小心思常因缺乏实际可行性而沦为泡影。同样,关于巴基斯坦轰炸喀布尔敌对目标的行动被指“受美国指使”的猜测,亦在地区局势中折射出代理大国竞争的复杂性,但中国通过持续与地区国家深化合作,有效对冲了此类扰动。
就在中美贸易争端白热化之际,从澳大利亚传来的消息更具深意: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同意部分铁矿石以人民币结算。这个决定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上的历史性突破,更意味着美元主导的全球大宗商品结算体系首次在实体经济领域出现显著裂痕。
这些看似分散的事件背后,是一个清晰的战略逻辑: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回应,从来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基于实力与智慧的精准回旋。当特朗普政府面临国内预算危机和豆农抗议的压力,不得不派出高级官员接连向北京释放缓和信号时,东方的战略定力与西方的战略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任何守成者最终都必须学会与新的现实共存。当制度性权力遭遇制度性反制,当规则制定者成为规则约束对象,这种辩证的转换不仅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战略智慧,更揭示了国际秩序演变的深层逻辑——在不对称的博弈中,时间从不站在喧嚣的一方,而是站在能够将临时优势转化为持久制度安排的那一方。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当愤怒的潮水退去,留在岸上的,永远是那些在风暴中依然按自己节奏呼吸的人;而国际体系的变迁,正是在这种看似循环往复、实则不断演进的力量重构中,悄然完成其周期性的轮回。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98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