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来越像游戏的三个证据
在这里,游戏不再是娱乐,而是权力的新语言。
最近和一位从事游戏策划工作的朋友交流感受,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越来越像游戏了。有三个证据。
第一个, 文化产品如小说、电影、剧集,越来越像游戏,不仅仅是改编游戏,而是本身叙事方式被游戏化了。
这位朋友为了了解现在大家喜欢什么,专门找来网文《诡秘之主》阅读,惊奇地发现,现在的网文主要依靠一个有趣的设定来驱动故事,于是小说变得像纸面化的游戏,看它就像是看“纸质版”的游戏解说。这和传统小说不同,传统小说更强调情感、心理、矛盾,而现在,机制和规则本身就很吸引人。
我则觉得,如今看影视剧也时常感到像观摩游戏。一种是叙事结构像游戏,比如《鱿鱼游戏》,整个剧情就是等级关卡,失败即淘汰,整个社会逻辑被浓缩为游戏规则;《西部世界》,人物可以重复轮回,任务和剧情像程序,游戏化逻辑贯穿人机关系与道德困境;《饥饿游戏》系列,任务、淘汰、等级化生存设定非常像RPG/竞技游戏。而有一些剧集本身就是游戏改编,如《英雄联盟双城之战》《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拍得还都十分好看,大受欢迎。
第二个,内卷社会的语言越来越游戏化,人们不自觉地自我定位为游戏里的角色。
我告诉朋友,一位正焦虑于找工作的大学生问我:“现在找工作需要什么?我去配置相应的能力。”
一时语塞。但细想之下,如今流行的话语“打怪升级”“通关面试”“解锁人生成就”之类,何尝不是类似的语言方式。当人用游戏隐喻解释现实焦虑,也说明现实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规则—奖励—淘汰”,在游戏里,角色属性是可以调配、优化、升级的,失败可以重来,下一轮再重新加技能点、装备、更改策略。
游戏化思维也有正面效果,让生活有方向感,似乎可规划。但问题是,现实不像游戏,有太多随机性、不可控因素。如果把自己“配置错了”,焦虑反而会加剧,毕竟现实不允许轻松重来。
第三个,虚拟世界通过金融这个入口,突破了现实世界的边界,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可以左右人的命运。
今年10月23日,《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的公司发布了重大更新,导致皮肤(游戏内饰品)市场在一天内崩盘,市值暴跌近20亿美元,有大学生因为亏损而跳楼。这次崩盘影响很大,这位朋友观察到,某个社交媒体上有大批懵懂的女性发帖说,伴侣亏了很多钱,而自己还不知道这是什么。在这一刻,虚拟世界一点也不虚幻,游戏人生也前所未有地具象化了。
游戏的好处是,玩砸了,失败了,可以重来,但当世界本身越来越像游戏,人们的生理反馈、思维习惯都被改变了,一旦玩砸了,事情却是不可逆了。这里隐含着一个不易察觉的矛盾:人们以为游戏化让生活更轻松、更可控,但实际上,是在用游戏的形式掩盖现实的困境。渴望一轮翻盘的人,一边投入现实资源、承担巨大风险,一边是把自己当角色、追求技能和升级,产生“可以重来”的错觉,但是加了杠杆后的成本投入,根本让人无力承担失败的后果。
即便是谨慎保守、远离风险的人,也无法真正抽身于这个不断“持续在线”“持续升级”的世界。借助数字反馈制造的即时成就感,资本和权力掌握了迄今为止最顺手的控制方法。无休止地参与工作循环,几乎是这个时代底层劳动者无法逃脱的宿命。
现在抬头看,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新新世界,一个文化产品游戏化、生活任务化、虚拟经济现实化的新新世界,现实的规则、社交的方式、经济的逻辑,无一不被游戏机制所模仿、替代或渗透。在这里,游戏不再是娱乐,而是权力的新语言。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