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北李”101年:历史何以转向?

“好,你北我南,咱们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党。

作者:南风窗新媒体主编 李少威 编辑 | 季 洁 日期:2021-08-11

一架慢悠悠的小骡车,穿过东边的朝阳门,出了北京城,走小路往天津行去。

驾车的30岁上下,留着八字胡,戴金边眼镜,一身长袍马褂,手提包里装着几册账本,自称是个“会计”。

车棚里,坐着他的“老板”,“老板”40多岁,寡言少语,闭目养神,空负一天雪景。

老板叫陈独秀,会计是李大钊,两人都是名满天下的大教授。

出了门,车马稀少了,他们才开始交谈。电影《建党伟业》,重现了这一场景。

“仲甫啊,到了上海,就做这个打算。”

“好,你北我南,咱们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党。”

……


图片

电影《建党伟业》


以上这段描述,摘自南风窗即将出版的新书。

党的历史,就应该写好看,因为它本身很鲜活。

这个党一出生,很快就进入了“战争模式”。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后面还有两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抗日和内战,它都是主角。

血战20多年,打出一个新中国。

然而市场上能让普通人好好读的党史读物不多。

学者写的,太学术化;作家写的,视野不够宏大;还有很多编著,文件语言充斥,对事件定性居多,而逻辑脉络欠缺。

这样的书,会排斥读者,尤其排斥年轻读者。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中国从何而来,很多中国人不清楚,我们明明生活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很多人却不了解这个政党。

不了解共产党,以及不了解100年来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神往、追求与固执,事实上无法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

影视作品也是这样。

关于党的历史的影视作品,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物过度脸谱化,好人坏人界限太过鲜明。

当然,这些年有很大的改观,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三部曲,就做得相对精致。


图片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


但上个世纪以来的党史影视作品,绝大多数都有这样的弱点,人物脸谱化非常严重,从而长期排斥观众。

所以人们对此类主旋律作品的期待值非常低。

一旦有一部好作品出来,就会在口碑上迅速起飞,人们就很愿意给它掌声。

最近,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着实令人惊艳。


图片

电视剧《觉醒年代》豆瓣评分高达9.0


01

思想者的江湖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执掌朝纲,这些人都是政客,谈不上有真正的自由民主意识。

然而当时的文化领域,却呈现出一副自由面孔。

当然这种自由是非常诡异的,一方面大家都可以说话,甚至说很极端的话,另一方面,说话者也总是被修理,进监狱。

自由说话的确存在,然而风险极高。

故而陈独秀先生就说要做好“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的准备。

既然可以说,但同时说了可能后果很严重,那么,敢说话的,就非是一些“狠人”不可。

还有,“狠人”也得是能说有价值的话的人。说些没用的,还进了监狱,何苦来哉。比如阿Q,喊几声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革命”,结果丢了脑袋,毫无意义。

那么综合起来看,这样的时代就可能会出不要命的思想者。

事实的确如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吴虞、刘半农……都是些不要命的人。

不要命的人的生存背景,叫做江湖。

五四前后,就是一个思想者的江湖。


图片


我一直都觉得那是一个江湖,相应的作品应该有江湖气。关于那个时代,我们始终没有很好的影视作品。

现在有了,而且充满江湖气。

《觉醒年代》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像《水浒传》,一群有“是非观”的狠人构成的江湖。

当然,水浒里痞子多,《觉醒年代》里则全是思想大师。

陈独秀出场,简直像个乞丐,但是不羁、强硬,风骨嶙峋。


图片

陈独秀出场


独秀先生,一生就是风骨嶙峋。

我再给大家引用一段南风窗新书里的文字:

“这时他仍然因为是共产党人而被蒋介石政府逮捕。

他的名声实在太大,逮捕之后,当局其实左右为难。

最理想的一种结果就是,如果陈独秀能加入政府为其服务,那么就可以对共产党造成沉重的打击。而这并非没有可能,因为陈独秀既是反对派,又被开除出党。


图片

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陈独秀被恶意攻击


他的朋友,当时最有名的大律师章士钊为其辩护,洋洋万言,立意是试图把陈独秀和共产党之间做一区分,表示共产党的行为并不符合陈的立场。

然而陈独秀拒绝了。

他在章士钊辩护之后约见媒体,表示章的辩护并不是他的意思,与他无关。


图片

陈独秀(图右)与章士钊(图左)


此后他就被关进了在南京的监狱。1937年8月,日本入侵上海,轰炸南京,炸毁了监狱屋顶,见此危险,陈钟凡、胡适、张伯苓等联名保释。

然而,司法部希望他本人出具一份悔过书。

他同样拒绝了:“我宁愿炸死狱中,实无过可悔。”

迫于情势,蒋介石同意将他减刑释放。陈独秀沿长江而上,流寓江津,隐居石墙,直到1942年5月27日贫病而逝。”

对这样的人,谁敢不服?

接着说电视剧。

鲁迅出场,堪称一绝。

他坐在人流拥挤的马路边看书,那边在杀犯人,人们麻木观看,就是他文章里所写的“仿佛被人提着脖子的鸭”的样子,杀了之后颈血喷涌,来蘸人血馒头的大爷大妈马上冲上去,把馒头交给刽子手,拿到之后大喊“有救了,有救了”。鲁迅,头也不抬一下。


图片


钱玄同去说服鲁迅出山的场景,还原了鲁迅自己的那段回忆:假如有一间铁屋子……

电视剧里描述,激他出山的是同乡被当时那个社会逼疯了,一顿闹腾之后送去了医院,鲁迅把桌子往地上一磕,愤怒地抬头,眼神令人震慑。镜头停留许久,之后就有了《狂人日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现代小说。


图片


这篇小说成就的白话文文学高峰,已经不必多说。在电视剧里,则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拿着手稿读的侧写,来对其表示称赞。

这群大师们个个折服,简直要“跪了”。

不过,对胡适的刻画,我认为《觉醒年代》是有缺陷的。

在外型上,胡适温润如玉,而扮演者的面部棱角分明,其敦厚,削弱了胡适的书生气质,演员不如本人有风采。


图片

《觉醒年代》中的胡适


在人物行为上,胡适归来之后,在历史上已经是不逊于陈独秀的“明星”,而在剧中的表现却太平庸了。

但整体来看,这部戏把那个年代大部分历史人物都写活了。

它对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刻画、电视画面的考究,都令年轻人愿意看下去。


图片

《觉醒年代》收视高居榜首(图源:中国视听大数据)


不排斥历史,甚至能从《觉醒年代》中找到某种向往,就已然十分难得。

由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

近代至今,风雷磅礴,而且史料完整,细节生动,但我们以前对过去100年的文艺反映却水平不够,今天终于好像将要与之匹配起来了。为什么?

莫急,后面再讨论。


02

可爱的大师们


这些人很可爱,不管是激进派还是守旧派,都很可爱。

我更乐意说说守旧派,也叫复古派,比如辜鸿铭先生。

“我的辫子长在脑后,诸君的辫子却是长在心里”,这话说得多么诛心。


图片

电影《建党伟业》片段


辜鸿铭做过张之洞的幕僚,人家搞改革的时候好些激进派还没出生呢。

有一次,有个富商找上门来,请辜鸿铭给他死去的爹写墓志铭,酬银5000两。

这是个大数,一般人一个月也挣不到5两银子,要让我写,我肯定写,一个小时都用不着,拿了钱能在广州买房。

谁知辜先生简直气得跳脚:“为富不仁,他也配!”

张之洞正在筹建汉阳铁厂,缺钱,“你不写,我写。”

辜鸿铭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就成了复古派,因为他是个传统知识分子,可以搞实业改革,但不会搞文化上的革命,文化是他的信仰。


图片

《觉醒年代》中的辜鸿铭


那时都是崇尚美西,言必称希腊,激进派便是如此,然而真要说对欧美的了解,恐怕无人出辜鸿铭其右,胡适也不行。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精通9国语言,了解欧美思想,读过的外国字比小字辈吃过的米还要多。

虽然如此,他却是越了解欧美思潮,越热爱中国文化。


图片

《觉醒年代》中的辜鸿铭


留着条辫子,喜欢抽大烟,习惯用仆人,固然令人不喜,在《觉醒年代》里,他一出场,场面就显得很怪异。

但电视剧并没有把他作为反面人物,蔡元培警告他,如果一个月内还没有上好一堂漂亮的课,就要解聘,老头子说,那还不简单,就怕你的教室不够大。

于是,他开始在北大开系列讲座,题目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真是挤破门楣。

陈独秀李大钊也不得不击节赞叹,建议下次到操场上来讲。

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也是我这个马克思主义者最喜欢的书之一。

我还想说一句,辜先生也是本人比演员帅的另一个角色。

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辜鸿铭纵然年事已高,但也看得出他长得有多好看。今天看脸不看思想,而那个时候的“明星”,要内涵有内涵,要颜值有颜值。


图片

历史上的辜鸿铭


守旧派里还有黄侃、刘师培,年纪不大,但思想老气横秋,虽然也是大师,但跟辜先生不在一个档次。

黄侃的师弟钱玄同,是激进派里最激进的一位,两个人经常吵架,在老师章太炎面前也吵,甚至要打起来,互相恨得咬牙切齿,经常现场“互怼”,煞是可爱。

黄侃最看不惯胡适,毛头小伙子,博士还没毕业就当北大教授,跟我黄侃同列,简直是侮辱人,所以他经常会用各种言语来讽刺挖苦胡适,比如他说胡适倡导白话文,那么就应该把名字改为“往哪里去”,暗含着骂胡适背弃祖宗的意味。


图片

《觉醒年代》中,黄侃与胡适公开叫板


刘师培则是“筹安六君子”之一,六君子里更著名的是杨度和严复,都是文化届跺一跺脚,地抖三抖的人物。

然而这“六君子”,是袁世凯称帝的帮凶,想尽办法为袁世凯登基寻找合法性,丑态百出,说是“小人”也不为过。

历史就是这样离奇,严复先生在近代以呼吁改革著称于史,最后却因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而留下骂名。

图片

电视剧《觉醒年代》


如果对那段历史理解较深,那么对杨度和严复也不会苛责。

电视剧的编剧显然是我说的那种“对那段历史理解较深”的人,他用陈独秀之口,说出了今天的共识:“他们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为什么说这部剧好?

好就好在编剧是真的对这些可爱的大师们了解颇深,于是让我们这些比较醉心历史的人,不会感到突兀,反而感觉到以文字形式贮藏于胸的历史,有了画面了。


03

告别脸谱化


现在我们来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近代至今,风雷磅礴,而且史料完整,细节生动,但我们以前对过去100年的文艺反映却水平不够,今天终于好像将要与之匹配起来了。为什么?

这得从一开头提到的脸谱化说起。

今年是建党百年,这部电视剧从1915年陈独秀自日本归国创办《新青年》说起,说到各种思潮碰撞,最后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成为主流,从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图片


因此严格地说,这也是党史。

过去关乎党史的影视作品,大多脸谱化严重。

而脸谱化,是受到中国戏剧传统影响。

传统戏剧的特色之一就是脸谱,京剧、秦腔、豫剧、川剧都有成体系的脸谱。

脸谱的作用,主要是“辨忠奸”,也就是区分好人与坏人,就像服饰的作用主要是区分社会地位一样。


图片

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


在传统中国,戏子地位很低,从文化角度上说,其中一个表现是他们本身没有价值表达的自主权。

戏子之地位,从北魏开始到雍正以前是奴隶,雍正以后也是贱民,身份被贬低到受侮辱的地步,目的就在于严防他们创造价值观,一个被踩到狗屎一般的地位的人,即便受欢迎,也不可能被崇仰。

到了戏剧成熟的清朝,剧目基本是共享的,就那么些,所有人都来演同样的戏,只不过有些人靠这部分戏成名,有的则靠另一部分。

京剧200余年,剧目1000多个,常演的有三四百个,整个常演剧目的池子,只相当于现在一年的电视剧产量。


图片

电影《霸王别姬》


戏剧演员的区别,除了行当之外,主要在于风格区别,而不在于价值表达的区别,价值表达,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价值观必须由官方制定,不可能让戏剧演员去自主表达。目的,当然就是维护统治,巩固权力。

《觉醒年代》的主角陈独秀先生就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陈先生指出的就是戏剧的教化作用,传统社会,民间百姓识字者少,即便识字又“无以致书以观”,戏剧就成为人民主要的娱乐方式,也是了解历代故事,知晓道理、分辨是非的重要途径。


图片

电视剧《觉醒年代》


娱乐不危险,但教化就要注意安全,以免种下威胁统治的思想种子。

“聚众闹事,兴讼生盗”“近诱男女,远招匪类,长奸诲盗,败坏风俗”,故而,中国历史上有“不准看戏”的传统。

清朝前期,禁戏最为严格,因为异族政权根基不稳,文化上也不自信。舞台上不准演什么、什么时候不准看戏,《大清律例》有明文规定。

乾隆是个戏迷,他的看法和他爸爸不一样,他认为禁没有意义,越禁越想看,政府应该因势利导,用来净化思想。


图片

京剧《长坂坡·汉津口》(图源:齐鲁晚报)


1780年,乾隆皇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查不良剧本。一道上谕里说:“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请敕各督抚查办。”

乾隆一共禁掉约300出戏,民族主义的,才子佳人的,水浒题材的,宫廷斗争的,凶杀暴力的,大名鼎鼎的《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在禁止行列。

无药可救的禁掉,还有希望的,皇上组织人来删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他还组织人来创作,写一些他心目中的主旋律,推向社会。

官方在文化心理上如果越不自信,那么戏剧的脸谱化就会越严重。

过去的戏剧和今天的影视完全不是一个逻辑,现在的影视,在一定范围内主要是资本主导,资本可以通过编剧、导演和演员来打造价值观,因此各种价值观层出不穷。比如消费主义,显然不是官方价值观,但一样允许人们去创作。有没有问题,更仰赖于人民大众自身的判断力。

归根结底,社会文化的要义是公正,公正的实际价值大于任何堂皇的说辞。

一个不自信的社会不可能有太多的公正。因为,不自信,却要维系,就要压制。

现在就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来:为什么现在关于党的历史的影视作品,脸谱慢慢洗去了?

因为自信,官方自信,社会也自信。


图片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过去几年一直说文化自信,要说表现,可能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党史不再脸谱化。

我希望这样的自信会不断持续下去,因为它意味着中国百年革命与改革,孜孜以求通往现代化的历史,被书写得越来越积极。

自信意味着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包括自由。自由体现在文艺领域,就是自信,就是真实地解构和建构,而不脸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