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宜川县北关街社区:探索“六微治理”托起民生幸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居民的幸福指数直接挂钩。然而,面对辖区自管小区数量多、流动人口多、群众需求多元化、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如何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最优化?如何收集宝贵的居民意见?如何让居民生活更舒心?宜川县北关街社区有“招数”。
近年来,宜川县北关街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促进精细化网格管理,创新“微网格、微堡垒、微项目、微心愿、微宣教、微聚力”为内容的“六微治理”工作法,全面激活基层治理“微细胞”,推动基层治理由“粗”到“细”,由“细”入“微”转变,构建起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纵向到底”、联系和服务群众“横向到边”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群众幸福“满格”。
“微网格+微堡垒”强引领,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说到自家小区近三年来的变化,北关街社区建筑公司家属楼小区的邻里街坊纷纷竖起大拇指:“有没有党组织,真的大不一样!”
建筑公司家属楼小区位于宜川县东大街,建于1999年,现有居民20户56人。多年来,无党组织、无物业、无自发管理让这里成为“脏乱差”小区,大门栏杆一推就倒、大片空地杂草丛生、楼下垃圾堆臭气熏天……
建筑公司家属楼小区的情况,也是北关街社区不少老旧小区面临的难题。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蜕变为“门对门,陌生人”,小区事务无人操心,居民矛盾日积月累。
党建下沉一线才能直面基层痛点。宜川县从2021年起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党组织“触角”从社区党总支下沉一线至小区、街巷、楼栋,将党的工作辐射到户到人。
建筑公司家属楼小区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小区党支部、居民自管会相继成立,开启了党组织引领居民小区自治的全新局面。
有了党组织这个“主心骨”,通过挨家挨户地细致做工作,小区旧改仅用了几个月就顺利完成。水泥院干净整洁、绿化错落有致,高标准停车位不仅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还给居民带来了收益……
“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模式,‘把话筒交给群众说,把剧本交给群众写,把舞台交给群众演’,居民从‘旁观的你’到‘行动的我’转变,构建起了‘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近邻’小区治理新模式。”宜川县北关街社区主任强婷介绍说。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关键靠人。为让小区治理“接地气”,北关街社区按照“一级总网格,二级基础网格,三四级微网格”的管理模式,依托小区、楼栋、单元、巷道、特殊区域等,将辖区16个基础网格进一步分为46个微网格,建立了由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组成的“一员三长四级”小区管理体系,做到“网中分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了“小网格”精准服务“大民生”。
“微项目+微心愿”解难题,增强社区治理动能
11月20日,在宜川县北关街社区两办家属楼小区,看到各个角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院落清爽整洁,居民们悠闲地坐在“居民议事亭”。
“我在这住了二十几年,小区的环境真是大变样了。”76岁的居民张玉珍老人笑呵呵地说。
两办家属楼小区是北关街社区的“三无”小区之一,居民颇有怨言。2023年在推动社区“微项目”活动中,宜川县委办党支部为其修建了“居民议事亭”,配备了桌椅、遮阳等设施,让居民“说事”有地方。
“‘居民议事亭’的建成,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便捷、开放的交流场所,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互助,更架起了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宜川县北关街社区两办家属楼小区楼栋长兰志勇说,随着亮化、美化、绿化项目的相继实施,小区环境从“脏乱差”蜕变成了“洁亮美”,居民们纷纷为此点赞。
如何让小区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为做好答卷,北关街社区借助小区自治组织和网格员力量,多渠道征集制约小区发展的公益性、群体性“焦点问题”,并经多方研判、梳理,将当前小区迫切需要解决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确立为“微项目”,建立微项目库。
同时,为推动资源下沉,破解社区治理中难点、堵点,宜川县紧扣群众急难愁盼,联动职能部门,汇聚多元力量,通过“双评议 双报到”工作机制,不断书写暖心故事。
“通过‘双评议 双报到’工作机制,我们探索形成居民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派单’、部门单位‘接单’、社会群众‘评单’的一体化服务群众模式,帮助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今年已累计实施了15个‘三无’小区微项目。”宜川县北关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宁介绍说。
法院家属楼小区共有居民24户74人,不久前,居民集中反映电动车充电不便。“根据小区居民‘微心愿’需求清单,北关街社区积极对接驻社区单位,帮助我们建起了摩托车篷、安装了10个电动车充电桩,现已全部投入使用。”宜川县北关街社区法院家属楼小区楼栋长侯学良感激地说。
近年来,北关街社区持续关注辖区居民个体化需求,建立了“微心愿台账”,引导在职党员、企业人员、志愿者等组织力量和社会力量,通过认领办理“微心愿”,满足群众“微需求”,敲开了群众“家门”、打开了群众“心门”,把服务做到群众心里。
“微宣教+微聚力”善服务,彰显社区治理效能
今年64岁的安春萍是一名退休职工,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让她短时间内痛失多名亲人,如今家里只剩她和上初中的孙子两个人。
“家庭变故对安春萍生活打击很大,曾一度精神消沉。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社区把安春萍家列为‘红色连心户’,安排社区网格员上门照顾,组织红色‘荧光虫’微光宣教队员进行耐心开导,使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宜川县北关街社区网格员王琳介绍说。
以构建便民服务平台为抓手,北关街社区创新成立“荧光虫”微光宣教队,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收入稳定、家庭和谐的“绿色放心户”,残疾人、低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橙色关心户”,有重大变故、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的“红色连心户”,分别成立绿色、橙色、红色三支“荧光虫”微光宣教队,进行针对性、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同时,北关街社区还针对辖区党员,开设“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等,灵活开展党建主题教育;针对青年和妇女、儿童,借助“县妇联”“团县委”等组织优势,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心理疏导”“普法宣传”“评优树模”“青年志愿行”“健康免费体检”等活动,让辖区妇女儿童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让青年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做到群众在哪儿,‘微宣讲’就到哪儿;群众的需求是什么,‘微宣教’就送什么,让宣传教育接了地气、达了末梢、到了心上,使社区关爱更有温度、居民生活更幸福。”宜川县北关街社区主任强婷说。
“姨,我们来看您啦。”听到打招呼声,85岁的李莲珍老人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热情地拉着志愿者们的手往家里领。
“身体比前段时间怎么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宜川县北关街社区主任强婷关心地问。
“吃得好,穿得好,没有困难。谢谢你们的关心!”李莲珍老人乐呵呵地说。老人拉着强婷的手,细诉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看到您身体好、生活好,我们就放心了。”看到老人精神非常好,强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您老自己得多保重,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让社区居民尽享便民服务,才能让居民真正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温暖和实效。
在宜川县北关街社区,一种“家人同行,邻里守望,家园共建”的微聚力治理模式正在兴起:在端午、重阳等节日,开展文化文艺、节日慰问等活动,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义诊义剪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挑选有威望、有经验的老年人,在未成年人教育、优良家风培育、矛盾化解、政策宣传等方面深度参与基层治理,让老年人老有所用、乐有所养。
除此之外,“好婆婆”“好媳妇”“最美企业”“最美志愿者”“最美楼栋长”…… 北关街社区通过发动和组织辖区榜样力量,扩大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从“陌邻”到“睦邻”的转变。(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