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水河畔,读懂茅台
茅台镇,坐落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古渡口和现代化的酿酒车间、技术在此交汇,配合低洼河谷湿热而温润的气候,围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酒窖”。
这座千年古镇,素有“酒冠黔人国”的美誉,整座小城浸渍在酒香中,一批又一批观光客循此而来,茅台也晋升为中国酿酒地图上显眼的坐标。对生长于斯的人来说,茅台酒和当地独特的地理、水文条件,是彼此成就的。
赤水汤汤,奔涌千年,滋养了茅台镇,也反哺着酱香白酒亘古的精神文明。将“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奉为企业价值观的茅台,则是一张中国酒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名片。
在茅台镇,酿酒遵循季节性的生产方式,当中又以重阳节为盛大的节点。“重阳”蕴含了道法自然的传统智慧,其寄托的“长久”寓意,与白酒的陈化规律亦有共通之处。刚过去的重阳节,茅台镇迎来了两场重头戏——“天地位育”2025赤水河论坛与乙巳年(2025)茅台酒节。
“赤水河论坛”则延展了品牌的价值内核,邀请来自全球的酿酒专家、学者、文化使者汇聚一堂,围绕“天地位育”的东方哲学,共话世界酒文化的发展趋势与产业创新。茅台酒节延续“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主题,从敬天祭水的仪式,到现场展示酿造工艺,诸多环节相叠加,诠释了茅台对风物馈赠、先辈智慧和匠心的礼赞。
从意义的承接上来看,两场活动在寻根溯源的同时,向世界舞台渗透,共筑了当代茅台的文化坐标。以此为锚点,可以探究发轫于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如何以对品质的坚守和砥砺奋进的企业精神,从地方工艺跃迁为拥有国际化视野格局、战略高度的民族品牌。
从赤水河向世界进发
10月28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贵州茅台联合发起的天地位育”2025赤水河论坛在茅台镇开幕。论坛主题中的“天地位育”四个字,源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此应作何解读?
翻开中华古籍,随处可见对“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两大道家理念的论述。而放在酿酒的语境下,“中和”则与顺应天时分不开,提倡对自然规律恒久的敬重与崇仰。如是,酒体方能达到微妙的平衡,孕育出独有的味觉层次。
将这番共生、转化的思维,平移到当前的全球酒业版图中,不难解读出另一种深邃的启示:当酒业发展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价格倒挂等挑战,“中和”所代表的东方智慧和哲学,无疑能在多道关卡上给出强有力的破局之钥。
在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提出应以“重构破局,协同共生”为路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在当前要以“消费重构、文化重构、科技重构”实现重构破局,同时更需要以“风土共生”“社会共生”“未来共生”的“协同共生”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协同共生”,离不开交流的媒介,正如茅台不仅是日常宴饮之选,更是传播中国白酒文化、与世界共鸣的纽带。
法国国宝级演员苏菲·玛索作为流金奥威ORVIE(白兰地)的创始人,在分享中说道:“中国和法国的酒文化在美学表达和生活哲学上有很多可以交流互鉴的共同点,比如双方都非常珍视自己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创造力等,都愿意去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嘉宾们对酒文化建设的深刻洞见,此次“天地位育”2025赤水河论坛发布了多项重磅成果,包括《以酒为媒襄盛举 文化交融塑未来——携手共筑全球酒业文化生态》智库报告、《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可持续发展ESG报告》,茅台还联合中外知名酒企共同发起了“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并发布《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该“行动”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协作、共荣、创新的全球酒业命运共同体。
这些凝聚行业共识、擘画未来蓝图的动作背后,是茅台为了构建常态化国际对话机制,所浇灌的诚意和心血。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生产,茅台始终恪守“天地位育”的理念,借由人与自然共生、文化与时间共融的发展观,推动品牌附加值的不断攀升。
在过去,“天地位育”指向的是一种植根于原生风土的酿酒智慧。赤水河作为天然的“酿造车间”,为美酒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质原料,稳定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正是这种“三绕笔架九绕丁”的包容,集采自然之精华,构成了茅台酒不可复制的生态密码。
随着眼下中国白酒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增长,“天地位育”的内涵必要经历新一轮重塑。这也是首届“赤水河论坛”的出发点,即深化产区互鉴,赋能文化传播,将赤水河及其所承载的深厚酒文化,锻造为可复用的长期IP,成为全球酒业的生态标本与文化符号。
这种品牌价值的沉淀,折射出了茅台一直以来对人文情怀和实践的重视。无论举办论坛、展览,还是参与全球性的文化活动,茅台都没有陷溺在浮躁的商业竞争中,而是致力于做时间美学的守护者,在价值创造能力、视野格局和发展理念上与国际接轨。
正如曲折蜿蜒的赤水河,它宛如红色的血脉,贯穿在群山之间,以“天地位育”之姿诉说着现代文明的柔性,让世界品味到了东方智慧的悠长回甘。
顺天敬人,厚德茅台
如果说“赤水河论坛”的成功举办,象征着茅台全球化战略的稳步推进,那么背后支撑的,不仅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前瞻性思考,还有深植于文化和精神土壤的品牌根基。迄今已走过廿二载的茅台酒节,便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金风浩荡,天远气清。茫茫寰宇,旨酒其醇……”10月29日,重阳佳节当天,在大典司仪高亢的诵读声中,乙巳年茅台酒节如期启幕。活动延续了“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宗旨,“顺天敬人”,是茅台文化的起点,对“端午制曲、重阳下沙”这个酿造时令的遵循,塑造了茅台人独特的时间哲学。
每年的重阳祭典上,酿酒师的代表身着传统服饰,在河畔设坛祭祀天地、敬献新酒,祈愿五谷丰登、岁岁安宁。这一仪式传承自古法酿酒的“祭天敬祖”,意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茅台始终坚守的“天人合一”理念。
“明理厚德”,是茅台精神的延续。从生产到管理,从技术到文化,茅台将“以德酿酒”作为企业的信条。酿造过程中的每一步——取水、制曲、发酵、蒸馏、储存——都严格遵照自然规律与时间的秩序,这种顺势而为的工艺哲学,不啻为“明理”的体现。
“厚德”,则体现在企业的为人之道上:敬重工匠、感恩土地、回馈社会。在茅台人看来,“酒中有道,道在心间”,他们以酿酒为修行,将耐心、节制、诚实等古老的品格,化作茅台始终如一的精神底色。
“敬天”之外,还有“敬人”。茅台酒节之所以被视为企业文化的精神高地,正在于它以节日为载体,将对历代先贤的敬意与感恩,延展至社会与个体层面。每一届茅台酒节,都少不了感念家国、缅怀先辈、感恩员工几个部分,它们构成了茅台独有的文化仪式链,也折射出一家民企绵长的精神谱系。
“感念家国”是一种文化自觉。茅台诞生于红色土地,成长于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之中。酒节现场,人们庆祝的不只是酒香的丰收,更是在忆往昔峥嵘岁月。这种“饮水思源”精神的具象化,让企业发展与民族的文化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超越物质的情感共鸣。
“缅怀先辈”,是为了确保“茅台酒传酿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几代酿酒师口传心授,心手相连,构成了扎实的人才根基。今年的酒节上,茅台还特别发布了《茅台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口述史》。书中通过对23位茅台传承人的采访,以其人生历程与技艺磨砺为主线,系统记录了茅台酒的传承脉络和手艺演变。
而“感恩员工”,则是茅台人文关怀的延伸与落脚。在茅台镇,长期坚守酿造一线的“老师傅”,被视为企业历史的“活档案”。选择在下沙时节举行拜师礼,既是出于对古老酿造技艺的敬畏,也象征着新一批酿酒人才的“播种”与培育。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匠心不仅是技艺的积累,更是道德与精神的嘱托。
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的生产哲学,使茅台在当代仍能焕发出强韧的生命力。它不只是在保护非遗技艺,更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让传统的价值重新被感知,将传统工艺、工匠精神、企业担当等抽象的概念,编排成多元的互动体验。
在这种对话之中,茅台所坚守的,是春秋轮回的长期信仰。那是一种敬天知命、厚德载物的姿态:相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信文化的自我延续,相信品质终将挺过时间的考验,被捶打得愈发坚实。
因此,当我们说茅台酿的是酒,更确切地说,它酿造的是时间的芬芳,是人与天地共生的温度。当中凝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感恩、坚守、传承”的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养分。
新时代的茅台精神
回首茅台今年镌刻下的数段灿烂宏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品牌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还有其自身的拼搏,与时代转轨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正是“赤水河论坛”和“茅台酒节”不凡的意义。它们站在新旧大陆的链接点上,悄然开了扇窗,让我们看见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民族企业奋进的底气和激情。无数火光闪耀,撑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两场活动的相通之处,除了仪式和主题,更在于背后那一条贯穿百年的精神脉络:以文化为魂、以匠心为根、以开放为翼。
在“以文化为魂”的层面,茅台早已突破了“酒”的物质属性,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无论是对重阳祭酒礼的坚守,还是赤水河论坛对“天地位育”理念的挖掘,都在以文化为帆,以情感为舵,让品牌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桥梁。
“以匠心为根”,体现在茅台对工艺精神专注诠释的精神上。酿造一瓶优质的茅台,从投料、制曲、蒸煮到窖藏,要历经三十道工序和上百个环节。这种极致工艺凝结的,是白酒酿造哲学的现代表达:遵循自然秩序,让天地万物的循环成为生产逻辑的一部分。
“赤水河论坛”所强调的“天地位育”,无疑是这种工匠哲学的外化。正因为“顺天应时、天人共酿”,茅台才能在世界酒业的版图上,凭借独特的东方气质而出圈,以“慢”对抗“快”,以“深”回应“变”。
对于茅台,这艘千亿级的酒业巨轮来说,眼下的生机焕发,还只是更大抱负和愿景的起点。“以开放为翼”,标志着企业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加速出海的雄心。
在具体做法上,除了持续打造像“赤水河论坛”这样高规格的交流平台,茅台还将主攻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等方向,针对不同海外消费市场的习惯和特性,系统传递茅台的文化价值,力求多点并发,使品牌赢得跨越性的增长。
从非遗技艺的沉淀,到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谈,茅台深知,品牌的永续发展,必须与人类世代坚守的价值同频共振,以东方智慧为经纬,罗织起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网络,让世界读懂中国礼仪、温情与千年文脉的传承。
天地万物融合共生,滋养了茅台拔萃的口感风味,也孕育了品牌薪火相接的后劲。正是那股追求极致之酿的初心,推动了产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大国浓香文化的情怀遍历沧桑而渐臻笃定,凝萃成茅台今天的龙头风范。
可以说,茅台的品牌推广之路,也是大国命运的侧写。当下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驱动效率型增长转变的阶段,今后应当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把实业做强做大。
这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模式,恰如茅台践行的“顺天敬人、明理厚德”价值观,提倡摈除浮躁和保守,务实勤谨地将产品做好,在变化中自我赋能、探求新的突围路径。如此,方能不被历史激流冲垮,长久地伫立在时光之下。
“文化茅台”的故事仍在续写。未来,茅台将不断通过文化节、国际论坛、非遗传承项目等多种形式,开拓更大的全球市场,让世界“闻香识中国”,帮助中国白酒以更自信、昂扬的风貌融入世界。
届时,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举杯“丰庆”,都能感受到那股漫过全身的暖流,它来自赤水河畔的人间烟火,也是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对明天郑重的宣誓。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