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新闻发布会在忻州召开
10月31日上午,山西省忻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保德县文旅融合创新实践相关情况。保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林进行发布,并与保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宇霞、保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峻岭分别回答记者的提问。忻州市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俊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
高林介绍,2025年,保德县委、县政府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文化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文化惠民工程、文艺精品创作、非遗保护传承、文物安全管理、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
一、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服务效能提质增效
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免费送戏下乡67场,完成率117.5%;“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41场,送书下乡16场。
大力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开展锣鼓、黄河船夫、保德大秧歌等各类文艺培训15班次,培训860人次。图书馆服务持续提升,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开展读书分享活动17场,举办公益讲座7场、馆员讲故事13场,举办线上线下展览21场。通过新媒体发布图书知识77条,抖音发布信息73条,接待读者约2万人次,文献借还7000册次。
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化氛围日益活跃
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成功举办2025年迎新春系列群众文化文艺活动,11支参演队伍同台献艺。“4·23世界读书日”“公共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等活动相继开展。
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围绕黄河文化和地方特色,精心组织八大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包括“舞动黄河畔 韵满新保德”广场舞展演、“黄河古韵 故城新声”夏季村晚、“地企同心绘蓝图”秋季文艺汇演等。
三、文艺创作精雕细琢,优秀作品广受好评
艺术创作与传播创新有机结合,创编音乐快板《保德文物代代传》、舞蹈《黄河畔上的闺女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盛世鼓舞》等一批具有保德特色的文艺作品,并通过音乐视频形式呈现给群众。
擦亮保德文化品牌,展现文艺创作实力,原创舞蹈《黄河畔上的闺女们》,先后在山西省群众性文化活动舞蹈展演和忻州市第十五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中斩获佳绩。
四、非遗保护系统构建,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聘请省级民歌非遗传承人杨仲青常年免费授课,累计培训学员300余人,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新生力量。成功申报保德大碗托制作技艺项目非遗工坊。
促进非遗展陈与活态传承深度融合,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制作宣传展板30余块,开展非遗项目展演1场。投入资金20万元改造提升非遗展馆80平方米,新增九曲黄河阵互动体验区、根雕技艺展示区等。
五、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历史遗产重放光彩
对全县18处烽火台架设铁丝网围挡并设立保护标识,其中7处增设语音设备;为11个文保单位配备监控设施;全面排查198处不可移动文物,整改隐患15条;完成4处(件)文物数字化保护;文物“四普”新发现文物21处。不断提升文物公众认知度,开展文物宣传活动5场,发放资料2000余份,拍摄《大河厚土 保德遗韵》专题片12期。
六、文旅融合深化拓展,产业效益全面提升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义门镇庙峁村黄河观景玻璃栈道建成试运营,成为黄河沿岸网红打卡地;印象故城乡村驿站新增标识牌3块,购置阅读空间、电子导览设施及便民设施,配合安装AED和健康管理一体机。
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文旅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创新推出4个特色文旅项目,举办“大美保德 黄河明珠”等主题活动,全县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5%。
七、文化市场监管强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对网吧、娱乐场所开展执法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92人次,检查场所96家次,整改问题25条。针对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等敏感领域,开展联合执法2次、“打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器”专项行动10次,县域文化环境持续向好。
下一步,保德县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举办创新性文化活动,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挖掘旅游资源特色,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力量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此次新闻发布会由忻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忻州市新闻中心承办。省、市主流媒体记者20余人应邀参加发布会。(忻州市新闻中心供稿)
答记者问
一、问:我们注意到保德县在文化惠民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请问这些文化惠民工程具体是如何赋能保德高质量发展的?
答:翟宇霞(保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保德县的文化惠民工程确实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文化惠民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群众基础。截至2025年,我们超额完成送戏下乡任务,实际完成67场,完成率达117.5%。这个数字背后,是我们将高质量文艺演出直接送到全县各乡镇、村、社区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41场、送书下乡16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我们特别注重文化惠民的质量和覆盖面。利用免费开放场所举办锣鼓、黄河船夫、保德大秧歌、器乐、民歌、合唱、广场舞、霸王鞭等各类文艺培训15班次,培训人数约860人次,这些基层文艺骨干成为传播文化、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图书馆接待读者约2万人次,文献借还7000册次,新增持卡读者236人,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的文化服务真正走进了群众生活。
第二,文化惠民培育了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我们开展的各类文艺培训不仅仅是在传授技艺,更是在培育具有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860人次的培训规模,意味着我们为保德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文艺特长和文化自信的基层人才。这些人回到各自的村庄、社区后,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带动更多人参与文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的图书馆服务也在不断提升知识传播效能。17场读书分享活动、7场公益讲座、13场馆员讲故事活动,以及21场线上线下展览,这些活动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知识传播体系,为保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三,文化惠民优化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迎新春系列群众文化文艺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公共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及八大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保德的文化品位,也改善了投资环境、旅游环境。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地域,自然能够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
我们创编的音乐快板《保德文物代代传》、舞蹈《黄河畔上的闺女们》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保德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保德良好的对外形象。特别是《黄河畔上的闺女们》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大大提升了保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招商引资、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人力资源等途径,为保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二、问:保德县在推动非遗传承和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创新突破?这些工作如何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
答:高峻岭(保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感谢您对保德非遗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我们在这方面的创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构建了“活态传承+产业发展”的非遗保护新模式。我们聘请省级民歌非遗传承人杨仲青常年免费授课,累计培训学员300余人,这种活态传承方式确保了非遗技艺不失传、不断代。更重要的是,我们成功申报了保德大碗托制作技艺项目非遗工坊,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让非遗技艺在创造经济价值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们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为主题,制作宣传展板30余块,举办表演类非遗项目展演,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魅力,更重要的是让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实现了创造性转化。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跃在群众文化生活、旅游体验中的活态文化。
第二,建立了“全面保护+科技赋能”的文物守护新机制。我们对18处烽火台加设铁丝网围挡并设立保护标志牌和警示牌,其中7处烽火台增设语音设备,对全县11个具备条件的省、市、县保单位配备监控设施,这种物理保护是基础;对全县198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并整改隐患15条,这种常态化巡查是关键;完成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1处、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3件,这种科技赋能是创新。特别是“四普”工作中新发现的21处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保德的文化资源储备。
我们结合第四次文物普查开展的5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有效提升了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拍摄制作了不可移动文物系列专题片《大河厚土 保德遗韵》12期,并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展示传播,提升了保德文物的公众认知度。
第三,形成了“文物活化+旅游体验”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义门镇庙峁村黄河观景玻璃栈道的建成运营和部分文保单位的开放,就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这个建在黄河岸边的网红打卡地,不仅让游客体验黄河壮美风光,更重要的是通过景区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保德的历史文化。印象故城驿站建设中购置的阅读空间、排椅、残疾人轮椅、婴儿车等设施,以及安装的AED和智能健康管理一体机,既服务了游客,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
我们创新推出的4个特色文旅项目和“大美保德 黄河明珠”系列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了文物和非遗的旅游价值。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让游客不仅看到文物,更能感受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今年,全县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5%,这个数字背后是文旅融合产生的实际效益。
三、问:保德县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将如何通过这些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答:高林(保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保德县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有着系统规划和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施“项目建设+品质提升”双轮驱动战略。义门镇庙峁村黄河观景玻璃栈道于5月1日建成试营业,迅速成为黄河沿岸新晋网红打卡地,这是我们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推进印象故城乡村驿站建设,在现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已购置阅读空间1个、排椅10个、残疾人轮椅、婴儿车等便民设施,安装乡村驿站标识牌3块,配合卫健部门安装AED和智能健康管理一体机,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我们深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在庙峁等重点景区创新推出4个特色文旅项目,成功举办“大美保德 黄河明珠”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有效提升游客参与感和满意度。全县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5%,文旅消费活力持续释放,这充分证明我们的项目建设与品质提升策略取得了实效。
第二,构建“品牌打造+精准营销”宣传推广体系。我们积极拓展宣传渠道,组织参加大型旅游推介会,在广场户外大屏、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投放高质量旅游宣传片,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5万次,实现了品牌传播效应最大化。这种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策略,有效提升了保德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特别注重新型传播平台的运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图书知识77条,抖音账号发布信息73条,粉丝达634人,这些数字看起来不大,但意味着我们正在建立与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直接沟通渠道。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执法检查的文明规范和及时发现整改问题,这些都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第三,推进“文化赋能+产业延伸”价值提升工程。我们创编的《黄河畔上的闺女们》等文艺作品,不仅在本县展演,还走向省市舞台并获得殊荣,这种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旅游吸引力。8大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如“舞动黄河畔 韵满新保德”广场舞展演、“黄河古韵 故城新声”夏季村晚等,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文化活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举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深入挖掘保德旅游资源特色,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文旅市场秩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举办文旅融合主题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县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