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续范亭将军》受专家称赞:塑造了可信可敬的英雄形象

作者:统筹|刘志平 日期:2025-11-27

11月22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共原平市委、原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电影《续范亭将军》专家观摩交流会在北京天幕新彩云影城举行。来自电影界、文艺界、文学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及续范亭将军家属、影片主创、原平市相关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题材价值、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与精神表达展开深入研讨,对该片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突破给予高度肯定。本文为此次研讨会所有嘉宾发言摘要。

 

image.png


一、弘扬精神丰碑,讲好抗战故事


image.png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广电总局原副局长张丕民:续范亭将军的一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身许国、以死明志的气节,是中国人民在危难关头屡屡挺身而出的典型写照。影片以鲜活影像重现其精神风骨,让人们重新看到一代民族英雄的价值与力量。我与原平有历史关联,原平在抗战中曾作出重要贡献,与续范亭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续范亭名声久已在外,其精神早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物不仅值得纪念,更值得通过电影让下一代继续记住和理解。


image.png


会议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主持,张卫认为:《续范亭将军》在主流政治话语的历史结点中抓取典型言行;在中华文明的文化话语中彰显华夏精神;在影像表达的审美话语中放射作者特性;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话语中传播民族英雄。


image.png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张凤鹃:文学与影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续范亭将军》以文学的细腻与电影的张力共同塑造了可信、可敬的英雄形象,是艺术转换史实的成功范例。山西作协近年来一直与影视行业保持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优秀题材影视化。我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兼具文学厚度与影像力量的作品,让中国精神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走向公众。

 

image.png


续范亭将军外孙穆晓枫: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人物大片”。影片高度还原了外祖父的精神风貌,让家属深感欣慰,也触发了许多童年记忆。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极具代入感,让历史人物变得真实可感。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能让后代明白家族为何以这位先辈为荣。

 

image.png


影片总导演赵建平:创作《续范亭将军》的初衷,是希望让观众更清晰理解续范亭的人生选择,而非停留在模糊的历史印象。影片通过加入关键领袖人物,使时代背景与历史逻辑更为明晰。尤其在当下的创作语境中,主旋律电影需要不断探索表达方式,摆脱公式化,呈现更多细节与真实质感。我相信,只有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才能让续范亭精神真正走进新时代观众的内心。

 

image.png


原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海燕:原平自古豪杰辈出,是全国闻名的“将军之乡”,续范亭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影片通过影像化呈现,让原平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未来原平将继续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创新传播,让英雄故事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革命历史人物立像 为民族精神立传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影片深刻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传承,续范亭将军的爱国精神融入血液、贯穿一生。影片中的角色表达稳健克制,演员表现也有明显突破,使人物更显真实有力。中国儿女在危难时刻“出生入死”的精神在续范亭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很好地呈现了这一精神。此外,影片结构清晰,但某些故事点可进一步挖掘,以增强叙事张力。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富有文化深度的作品。

 

image.png


文旅部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原总经理陈建祖:《续范亭将军》是一部非常值得拍、也必须拍的电影,因为续范亭的人物典型性极强,对抗战史具有标志意义。作为原平人,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格外亲切,许多细节唤起了我对家乡的历史记忆。影片虽投资不大,却承担重大题材,在有限成本中实现了纪录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影片的表达克制而有力量,是近年来难得的真诚之作。我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革命英雄被影像化呈现。

 

image.png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续范亭》兼具“英雄气、文人气、男人气”,使得人物形象非常丰富而饱满,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和精神力度。影片整体情感力量饱满,感染力强,在审美与叙事上均表现出主创团队的成熟度。尤其是雪地开篇的影像表达极具震撼力,体现出导演独特的视觉风格。我特别欣赏影片“以小见大”的处理方式,通过细节呈现宏大历史背景。影片所塑造的气质与情绪,是红色题材中较为少见的。

 

image.png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张锐锋:作为从范亭中学走出的学子,我对影片有天然的情感共鸣。《续范亭将军》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意蕴与民族风骨的英雄形象,是向已然远去的时代的深情致敬。影片从重要历史角度切入,人物塑造精准,呈现了续范亭精神的关键特质。影片展现了中国人在民族独立道路上艰难探索的精神历程,不仅是个人故事,更是整个民族的心路历程。

 

image.png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续范亭将军》是一部完成度较高、颇具思想深度的传记电影,其中“中山陵剖腹明志”段落震撼而有力量,充分展现了续范亭的抗日志气与人格坚韧。影片不仅展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民族大义,也真实书写了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存在,使影片具有更强的历史质感与复杂性。影片整体节奏明快,但某些关键叙事节点仍可进一步交代,以便观众更好把握人物关系与时代背景。总体而言,导演在有限条件下展现出的创作勇气与表达能力,在主旋律叙事上具有突破意义。

 

image.png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段晓飞:我的父辈与续范亭将军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影片的观看让我重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重量。影片对续范亭忧国忧民、铁骨铮铮的形象呈现得十分到位,无论在细节、情绪还是历史质感上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电影没有将人物神化,而是以更具温度的方式展示其选择与牺牲,让英雄变得可触摸、可信赖,是推动红色文化活化与传承的重要实践。

 

image.png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王纯:《续范亭将军》承担着国家与民族记忆的影像表达任务,将一位抗日英雄的精神高度以扎实、稳健的方式呈现。影片价值根脉清晰,体现出中国民族主体价值的延续,是具有文化责任感的创作。特别是片中对小人物命运的描写,使叙事更具层次,显示出导演对时代与个体关系的敏感与自觉。影片如何进一步与年轻观众对话也是值得下一步思考的议题。

 

image.png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道新:影片兼具“大格局、稳风格、深情感”,在传记片领域展现出少见的成熟表达。影片既具有作者电影的精神质地,又兼具作家电影的叙事力量,使故事具有更高的思想厚度。尤其影片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呈现续范亭的生命轨迹,使人物精神得以被重新理解与阐释。影片对信仰、牺牲与选择的表达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能够引发当下观众的思考。片中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值得广泛宣传。

 

image.png


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社长皇甫宜川:影片成功写出了续范亭的“风骨”,不仅塑造了英雄形象,更深入挖掘了其精神世界与内在逻辑。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来自对真实细节的尊重,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重量与人物的真实。续范亭精神的呈现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讨论当代社会的爱国精神时,该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参照。影片在人物心理铺陈方面已具一定深度,未来仍可继续强化人物的内心戏与时代关联。影片有望成为当代主旋律电影的重要范例之一。

 

image.png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影片在中国人物传记电影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高质量样本。续范亭“舍小家、守大义”的价值选择,在影片中通过“别离与相守”的结构得到充分呈现,使情感表达更加具象、有力。影片不仅还原了抗战年代的力量,也揭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代之作。

 

image.png


《中国电影报》总编辑张晋锋:本片是用电影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成功实践,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影片不猎奇、不迎合,以真实、朴素的方式讲述历史,是主旋律创作中的难得品质。影片兼具叙事性、历史性与文化性,使其在文化赋能文旅的探索中具有潜在价值。电影对原平地域文化的呈现具有特色性,有助于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该地区的抗战贡献。

 

image.png


中影北京制片分公司原总经理许建海:《续范亭将军》虽制作成本有限,但整体呈现精良、表现成熟,是以小搏大的典型案例。影片对山西在全民抗战中的重要身份与历史价值呈现得十分准确,让观众看到了区域文化的力量。影片在影像、节奏与细节处理上均体现出主创团队对品质的坚持。


image.png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园:影片完成度高、叙事严谨、情感真挚,是近年来红色题材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主创团队的深情表达与历史责任感,使片中精神力量自然流淌而不生硬,让观众重新触摸滚烫的历史与火热的情感。影片的传播度较强,能够引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情感共鸣,是普及性与深度兼具的优质作品。这类尊重史实、尊重人物的作品,在当前电影生态中尤显珍贵,值得持续关注与推广。


《续范亭将军》由中共原平市委、原平市人民政府与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拍摄,赵建平担任总导演,伍松担任导演,郑昊、刘芳毓、侯京健等主演,首次将爱国将领续范亭的英勇事迹搬上银幕,用饱满的戏剧张力呈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精神跃迁与信仰选择。影片将于近期在全国上映。(原平市委宣传部供稿)


低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