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关税”上路,亚洲企业变阵

亚洲出口企业的变阵肉眼可见:从过去简单地选择搬迁产能以规避关税,到如今更倾向于构建跨国的运营网络,如分散制造基地、组装工厂和研发中心,来增强自身所属供应链的韧性。

作者:吴阳煜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25-08-18

VCG111582473787.jpg

2025年7月31日,韩国首尔,电视屏幕上播放着韩美达成关税协议的新闻(图/视觉中国)


特朗普口中,能让美国变得再次“伟大和富裕”的“对等关税”,经7月31日最终调整后的税率,从8月1日延后至8月7日实施,以给美国海关留足技术准备的时间。

那些对美贸易存在“顺差”的经济体,大致面临着最低15%(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以及欧盟)至最高41%不等的“对等关税”税率—作为对比,美国去年的平均关税水平在2.5%左右—以致有法国媒体感叹:“国际贸易进入弱肉强食的时代。美国对数十个国家宣布的关税数字,仿佛要在世界地图上重新筑起一道道的关税墙。”

具体到亚洲地区,新的万国关税“倒逼”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体,及其颇具规模的跨国企业,作出改变以适应未来还可能剧烈震荡的外贸形势。


重构分散化跨国网络

面对美国多年来最高水平的关税,亚太跨国企业的贸易与投资生态,正被一系列连锁反应重塑着。对于越南、泰国等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其与美国市场联系密切的电子、纺织和机械等产业的出口商品,都将面临19%至20%的新增关税。

有来自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以下简称“亚太经社会”)的观察指出,在亚太地区,对欧美有着大量出口的服装纺织业,因利润压缩和合规成本上升的缘故,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品牌在服装用料上更加注意,甚至有企业提前在年中时,就把备用于年终购物旺季的存货运抵美国,以尽可能减少高昂的关税成本。

在特朗普7月31日宣布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将对等关税从25%降为15%的同时,早前于越南大规模布局生产设施的韩国服装企业,正遭受着明显的打击。

近年来,为减少对区域内大国供应链的依赖,以韩世实业为代表的韩国服装厂商,试图推行全球生产基地战略,却在越南形成过度集中—在越南的出口经济对美形成高贸易依存度的背景里,韩国的服装业出海产生了新的过度依赖隐患,直面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显著的供应链冲击。

南风窗了解到,承接了来自美国等国际市场订单的韩世实业,近年来是通过在海外采购原材料,在境外的生产基地完成服装制造,再出口至目标市场。而公开信息显示,该企业已经在越南和危地马拉等数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生产网络;针对美国的政策变化,其还在2023年战略性收购了美国本土一家纺织制造商,旨在扩大“美国制造”的比重,同时加强在中南美地区的产能布局,以减少对越南生产线的依赖。

韩世实业的主动变阵,是一批日韩出口企业应对美方关税霸权的缩影。亚太经社会将这种调整总结为从战术规避到战略重构—其认为,这些亚洲企业的投资策略正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简单地选择搬迁产能以规避关税,到如今更倾向于构建跨国的运营网络,如分散制造基地、组装工厂和研发中心,来增强自身所属供应链的韧性。

这样的战略调整在亚太经社会看来,虽在短期内会带来成本的明显上升,但在更长远的未来,却能有效降低单一政策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在如今新一轮关税政策落地之后,越南(20%)、印度尼西亚(19%)、泰国(19%)和马来西亚(19%)等相对热门的建厂目的地,均被美国加征超过双位数的关税。对于对美贸易顺差的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而言,经过多轮磋商谈判博弈后,19%至20%的新增关税仍属于对该地区产业格局的重大冲击,甚至有中资出海企业在今年公开表示:“没有所谓低成本的国家了。”

南风窗留意到,总部位于杭州的A股上市的工具企业巨星科技,在今年4月一份公开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里谈道:“基于现有的贸易对等,去哪里都可能会碰到关税。”但该公司同时认为,在美国的生产制造成本会随着关税加征继续上升,“所以站在全球产能的角度考虑,目前东南亚仍然是整体成本比较低的地区,其次,中国的制造成本反而比之前更有优势了”。


绕过局部物流阻塞

对于进军东南亚的中资企业而言,刚获得些许安宁的泰柬边境,同样见证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刻。

泰柬战事肇始于过去“翡翠三角”地区的主权纠纷。今年7月下旬以来,泰柬两国在素林省、奥多棉吉省等交界地区爆发激烈冲突。随着F-16战机、火炮、坦克甚至海军战舰陆续参战,泰方宣布关闭与柬埔寨接壤的所有边境口岸。

要知道,受限于自身港口的吞吐量和港务能力,柬埔寨有相当一部分货物出口,是通过越南和泰国相对完善的港口设施来达成对外贸易的。冲突导致泰柬边境的波贝、拜林等国际口岸关闭,陆路运输受阻,诸多在柬中企因矿产、农产品的惯常出口路径中断,只能转向成本更高的海运,不可避免地导致运输周期延长,并使得供应链的稳定性受损。有相关研究报告警告称,可能会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无法承担额外成本,面临倒闭的风险。

突然升级的边境战事,同样对在泰中企构成供需障碍。过去,泰国北部的果蔬等对华出口的农产品,通常都经由柬埔寨陆路转运至中国。但自今年6月柬当局对准备进入该国边境口岸的泰国蔬菜和水果发布禁令后,直到7月28日两国达成停火协议,这期间物流的阻塞,使得中国从中南半岛进口农产品和电子零部件等货品的成本飙升。

在泰国从事农产品贸易的水果商谢波向南风窗表示,自己的主要业务是输出泰国榴莲、龙眼和山竹到中国市场。“由于历年来,我们以上产品的90%都输往中国,因此此次美国对泰国调整关税,影响主要体现在汇率上面—人民币对泰铢汇率降低,导致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减少。”

谢波告诉南风窗,虽然公司的运输线路不途经柬埔寨,在物流运输方面相对比较稳定,“但在泰柬边境战事期间,我们公司的正常商业活动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雇用柬埔寨劳工方面,因为历年都有很多柬埔寨劳工过来泰国务工,泰柬冲突使得大量劳工返回柬埔寨,导致用工不足,这种现象在东部龙眼生长区最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柬埔寨最终与美国达成的19%关税税率,远低于美方最初报出的49%税率。其背景一是美国需要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这类穷国提供便宜的纺织品,如果关税太高会直接令当地工厂裁员或搬走;二是美国意在通过降低计划中的关税税率,推动柬泰双方接受美方的停火提议;三是美国要求柬埔寨严格审查出口商品的原材料来源,确保非中国等国家的产品,否则无法享受“优惠”关税—这一条件迫使柬埔寨调整供应链,增加本土化采购的比例。

相较于柬泰双方因同意停火而各自获得美方19%的“优惠”关税税率,印度因拒绝承认美方调停印巴停火之功,以及存在“购买俄罗斯石油”“金砖国家身份”等其他争端,而没有获得与巴基斯坦一样的19%税率。其税率为25%(特朗普威胁加到50%),高于被特朗普新宣布税率的60多国中的绝大多数。

印度可谓是种豆得豆。尽管印巴5月10日停火,但印度仍禁止巴基斯坦货物“过境”,并维持对巴商品进口禁令,甚至在巴方开放领空后,也未解除对巴航班禁令,从而继续在南亚制造大面积物流阻塞。部分国际商船被迫绕行斯里兰卡,将巴基斯坦商品间接发给印度客户,并在科伦坡港提前卸下巴方所需的货物,以免在巴方卡拉奇港周边海域遭遇不测。


更长期的战略布局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整合海内外供应链方面,仍然具有长期优势。有关注中企进军东南亚的研究者指出,在近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540亿美元的背景下,中国的成熟产业链得以和海外当地的刚性需求相结合—短期阵痛未必会转化为长期衰退,中企出海仍存在着从“低成本依赖”向“价值竞争”跨越升级的可能性。

尽管美国与多国的贸易协议并未完全公开,但举一反三,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巨额投资,正遭遇着美国在该地区实施“高关税+毒丸政策”的威胁。美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协议中,有条款明确表示,美方将对认定为经过越南转运的输美商品,加征40%的惩罚性关税;对任何被美国课以更高关税的第三方国家来说,其经由印尼对美出口的商品,将被征收19%的“对等关税”外加美国对该第三国加征的关税税率。

目前,已有不少制造商对此类条款的界定标准表示疑惑,特别是在高度依赖中国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东南亚地区;而那些对美贸易公司或来自美国的采购商,也担忧将因此面临更多关税负担。对于尝试出海建厂和展开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中企而言,必须在不同的投资目的地,做好供应链调整方面的准备,从而减少美方所谓“原产地规则”带来的伤害。

过去,中企或已习惯于通过东南亚“跳板”进入欧美市场的稳定路径,但在今后,这样的出海策略,可能将面临多重关税和其他贸易政策的限制。该如何对“中国制造配合东南亚组装”的生产外销模式进行调整,成为考验该区域诸多中资企业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史、美国外交史专家许海云认为,长远来看,亚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即使通过协商谈判等手段获得美方关税减免,可只要前者相对于美国,在加工制造等方面还存在着客观上的比较优势,就存在对美贸易顺差扩大、后者再次挥舞关税大棒的可能性。

“中国企业出海,应该对投资的地区和国家做出更加精准的考虑,要在技术、标准、产品供应链等各个方面尽量确保自己的主导权,确保自己的技术、标准等主导权不会外流,即使企业的利润暂时会受到影响,也应该以此为前提来决定和考虑投资设厂。”许海云向南风窗表示。

前述水果商谢波亦从自家公司经营的角度出发,认为今后应更积极投入多元化市场布局。“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除了美国市场,应积极开拓欧洲、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比如,欧洲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有较大需求,我们可以针对性地优化产品供应链,满足当地市场对水果品质和包装的要求;对于亚洲周边国家,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它们的贸易往来,减少因某一地区局势变动带来的风险。”

放眼全球,中企出海乃至在当地建厂,都需要更慎重地考量,该如何合法规避美国的关税限制。甚至有相关的工厂负责人表示:“厂房的折旧年限得有20年,设备的折旧年限有10年。因此,企业至少需要制定8到10年的长期规划。”

从更宏观的角度,许海云建议,中资企业出海,要有更大的战略格局和思维,要和中国相关智库、国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建立密切的往来,要了解中国的海外贸易政策、相关法律以及规章制度,要充分利用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发展优势,“将国家优势变成企业的优势,变成企业的竞争力、保障力”。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