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之争的关键问题

场争论并非非黑即白、对错明显,这里面仍然有很多需要被辨明、被解释、被厘清的问题。

作者:董可馨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25-09-26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在一次偶然的吐槽下爆发,一度成为全民焦点。

一开始发声支持西贝的于东来也很快看出风向不对,删帖了。消费者对餐饮业积怨很久了,西贝的贾国龙,非常傲慢而盲目地帮消费者点燃了这把火,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出气口。

但这场争论并非非黑即白、对错明显,这里面仍然有很多需要被辨明、被解释、被厘清的问题。比如,究竟什么算预制菜?

即使罗永浩本人,也非常清楚预制菜是合法的,不能被笼统反对。于是他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攻击点:我不是反对预制菜,我只是反对消费者没有知情权,明明是预制菜却不承认是预制菜。很多声援者也跟着说,我们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不透明,把预制菜当现烹的卖,还卖那么贵。

但这里暗藏了一个语言陷阱:消费者虽然声称自己不是反对预制菜,但是如果一个餐厅里标明了哪些是预制菜,哪些不是预制菜,那么消费者一定会更倾向于选择标明不是预制菜的那一类。于是,预制菜就成了一个负向选择,会在消费者的选择中被淘汰掉。对于大部分餐饮企业而言,强制标注将意味着销量下滑,利润受损。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预制菜,或者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在当下的餐饮业生存和扩张逻辑里,规模化、标准化几乎是绕不开的方向。所有的大型餐饮企业都在面临类似的经营难题: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熟练厨师越来越稀缺;食材供应难以保证稳定,尤其是大规模门店需要一致的口味;现场加工带来的时间和空间成本过高,翻台率难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格,预制化反而能降低不可控风险。

在这样的逻辑下,预制菜就成为了餐饮业工业化、流水线化的底层支持要素。它能够让企业在有限的管理能力下,最大化地保证稳定、降低成本、扩大规模。

预制菜的盛行是一个历史结果。现代食品工业高度发展,农药化肥保证了稳定的粮食产量,食品添加剂延长了保质期和口感一致性,冷链运输和物流仓储打破了时令与地域的限制,工业化加工和中央厨房为连锁餐饮准备了扩张的基础。缺乏这些条件,想要推广预制菜也不可能,而具备了这些条件,则想要阻止预制菜已经不可能。

因此,许多为西贝争辩的人会强调,中餐要想像星巴克、麦当劳那样标准化、规模化,预制是必然选择。而且,大规模预制的菜品,也比餐厅分散制作更容易监管,因此更容易确保安全,后者的不确定的个性化因素太难以控制了。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下,预制菜也的确解决了许多人对时间的苛刻控制需求。

但是,合理并不必然成为被承认、被接受的充分条件。在人的感性认知里,“保质期24个月”的预处理食材、“儿童餐的年龄比儿童还大”,从直觉上就难以让人安心,直觉有时并不见得可以和科学调和,当它们无法调和之时,人们往往选择相信直觉。

甚至,人们也不需要太多的合理性说教。他们可以说,预制菜很有效率、很安全,但我并没有喜欢它的义务,就像我没有喜欢转基因食品的义务一样。既然我没有义务,那我就可以不喜欢它。转基因必须表明在包装上,而当下餐饮业的现状是,它不告诉你,因此你连不喜欢预制菜的权利都被取消了。这正是罗永浩能够引起共鸣的关键所在。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