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了跨性别雷区,查理·柯克遇刺

泰勒·罗宾逊的落网得益于其家人的举报,而他与跨性别伴侣的关系,为这起明显的政治仇恨犯罪提供了可能的动机线索。

作者:谢奕秋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25-09-26

VCG111590135652.jpg

2025年9月10日,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演讲现场(图/视觉中国)

9月16日,刺杀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的枪手、电气学徒泰勒·罗宾逊,通过线上听证会的形式首次出庭。

遇刺的查理·柯克,系从芝加哥郊区的青少年,成长为美国保守派运动的领军人物。其遇刺震惊全美,FBI在调查期间收到了超过1.1万条举报线索,完成了约200次问询。特朗普第一时间将事件归咎于“仇恨谋杀”,暗示是左翼激进人士所为,并誓言“要狠狠打击激进的左翼疯子”。

正当左派媒体为泰勒·罗宾逊出身于红州的共和党家庭(罗宾逊本人登记为“无党派人士”)而兴奋时,联邦调查局(FBI)高级官员和多家媒体证实,泰勒·罗宾逊与一名跨性别伴侣同居,两人存在“恋爱关系”。

泰勒·罗宾逊的落网得益于其家人的举报,而他与跨性别伴侣的关系,为这起明显的政治仇恨犯罪提供了可能的动机线索。此案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在政治立场、性别认同、枪支暴力等问题上的严重撕裂和对立。


动机推断:为爱复仇?

22岁的嫌犯泰勒·罗宾逊,是在案发约36小时后,于当地时间9月11日晚10点左右被捕的。他的父亲在看到警方公布的监控录像后认出了儿子,当面质问他,罗宾逊承认了自己就是枪手。其父亲随后通过一位牧师朋友,联系了犹他州华盛顿县治安官办公室,这成了破案的关键。

根据监控录像和调查,罗宾逊是在9月10日上午8时29分抵达犹他谷大学校园,并换上了一件印有一只鹰和一面美国国旗的T恤作为伪装。中午12时23分左右,他从距离柯克约183米(200码)的屋顶开枪。当时柯克的“证明我错了”巡回活动(与被邀观众辩论)正在该校热烈举行。

射杀完成后,罗宾逊迅速换回普通的T恤和短裤,驾车三个多小时返回位于犹他州华盛顿县的住所。调查人员发现了涉案的.30口径毛瑟栓动步枪以及配套弹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子弹上刻有文字,内容包括 “嘿,法西斯分子!抓到!”(Hey, Fascist! Gotcha!)、二战时期意大利反法西斯歌曲《Bella Ciao》的歌词,甚至还有一枚弹壳上刻有“如果你读到这个,你就是同性恋,哈哈”等字样。这些刻字显得十分挑衅。

案发后,罗宾逊的跨性别伴侣兰斯·特威格斯,表现得“非常配合”FBI的调查。她与罗宾逊在犹他州南部的圣乔治市(华盛顿县的县治)合租一套公寓,该地址与罗宾逊父母居住地相近。

一位FBI官员描述,她“完全不知道”罗宾逊涉嫌策划暗杀柯克。她主动向调查人员分享了与罗宾逊之间的短信及其他电子通信记录,并表示:“事情就是这样的?我的天啦,不会吧?所有这些信息都在这里。”

但多名消息人士指出,调查人员正在重点调查罗宾逊之所以动杀机,是否是因认为柯克关于性别认同的观点,对其跨性别伴侣等群体是“可憎的”。

柯克以其反对跨性别者权益的强硬立场闻名。他曾将提供变性相关手术的医生比作“犯下暴行的纳粹分子”,并在2023年的一场演讲中称,美国的跨性别现象“非常违背自然法则,我敢说这是对上帝竖中指”。

颇具讽刺和悲剧意味的是,枪击发生时,柯克正在回答一个关于跨性别者与大规模枪击事件的问题。一名观众问:“你知道过去10年美国有多少跨性别者参与了大规模枪击事件吗?”柯克回答“太多了”,并反问 “算不算帮派暴力?” 言下之意,黑帮火并占大规模枪击案的很大比例;而以跨性别者占人口的微小比例,其作案率还是偏高。

随后,罗宾逊扣动板机。调查人员认为,罗宾逊对柯克这些观点的愤怒,可能是确立其作案动机的关键。如今,其跨性别伴侣的高度配合为FBI提供了重要证据,但她本人的知情程度和此关系对罗宾逊作案的确切影响,仍是调查核心。


从林博门徒到MAGA旗手

犹他谷大学的一声枪响,让美国保守派运动失去了最具影响力的年轻声音,也让我们得以审视柯克如何从“拉什·林博的忠实听众”成长为“特朗普主义的继承者”。

查理·柯克1993年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正值美国社会转型时期。15岁那年,他无意间听到右翼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博的节目,被深深吸引。林博那种直言不讳的保守主义风格,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柯克高中时期就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7岁时,他就在保守派网站发表文章,批评教科书中自由派经济学家的观点,还在学校里公开与那些他认为是“激进左翼分子”的同学和老师辩论。

2012年,受“茶党运动”启发,年仅18岁的柯克创立了非营利组织“美国转折点”。这个组织旨在对抗大学校园的自由派组织,通过辩论、活动和宣传“赋能”保守派学生。他自称当时“没有钱、没有人脉,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凭借激情和对保守主义的执着,“美国转折点”迅速成长。

后来,柯克主持了一档广受欢迎的播客节目《查理·柯克秀》,每天更新3个小时的播客,全网粉丝超千万。节目以激烈言辞和文化战争话题著称,反对枪支管控、疫苗强制令、堕胎及LGBT权利。他的辩论风格和对文化战争的投入,使其成为MAGA运动的先锋。

柯克与特朗普的关系始于2016年竞选。“美国转折点”初创时期,吸引了共和党捐助者如福斯特·弗里斯及特朗普家族的支持。近年来,“美国转折点”和“转折点行动”风生水起,积攒起大量资金和资源,年收入增长到约1亿美元。这些资金帮助柯克建立起覆盖3500多个校园的分支,雇佣450名全职和兼职员工。

柯克不仅是特朗普的非正式顾问,还与特朗普家族建立了深厚友谊,特朗普长子小特朗普多次称赞他是“摇滚明星”。特朗普两届任期内,柯克造访白宫100多次,还直接参与选举动员。2025年1月,柯克曾陪同小特朗普一起前往格陵兰。柯克今年还被任命为美国空军学院访客委员会的成员,负责监督课程与教学。

柯克与妻子埃丽卡·弗兰茨维,2021年5月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结婚。他们的婚姻强调传统性别角色,柯克公开赞扬“婚姻和母职”对女性的价值。埃丽卡是2012年的“亚利桑那小姐”,拥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政治学学位和自由大学基督教领导博士学位。两人于2018年在“美国转折点”的一次活动中相识,后来育有一对儿女。为保护隐私,柯克夫妇从不公开孩子的面部信息。

柯克不惮于批评共和党的当权者,还不惧怕把爱泼斯坦案与以色列联系起来。爱泼斯坦案涉及的人物包括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等政界人物。这种愿意触及敏感话题的立场,体现了柯克作为保守派活动家的独立性和争议性。

然而,柯克也因一系列争议言行,而招来横祸。他被指控散布关于2020年大选、疫苗和种族议题的虚假信息。他推进的“教授观察名单”项目,揭露“激进”学者和批评他本人的教授,被批评为“麦卡锡式猎巫”。再加上他对性少数派群体不敬,被罗宾逊等人视为眼中钉不足为奇,甚至在案发前一天,就有跨性别账号预告“明天在查理·柯克活动上会有事发生”。


政治暴力的牺牲品

柯克生前警告过“暗杀文化”的蔓延,遭枪击身亡时,他正在举办名为“美国复兴之旅”的巡回演讲,犹他谷大学是他此番至少15场校园演讲活动的第一站。

柯克遇刺,特朗普极为痛心,称其为“美国青年的心脏”,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他的尸体搭乘“空军二号”,被从犹他州运到“第二家乡”亚利桑那州,副总统万斯为之扶棺。美国两党一致谴责此次暴力事件。特朗普承诺参加柯克的葬礼,后者定于9月21日在亚利桑那红雀队的主场“州立农场体育场”举行。

然而,最初的悲痛和震惊,似乎正在被公开要求清算和复仇的呼声取代。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在议会中提议为柯克默哀,但默哀并未持续多久就被打断。有议员现场质疑,为什么不太知名人物的被杀案没有得到同样关注;有人指责将悲剧政治化,还有议员要求通过控枪法案。

刺杀事件的另一个后果是,美国议员人人自危,大量议员开始呼吁加强安保措施。议长迈克·约翰逊面色凝重地告诉记者:“我认为显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很紧张……他们是公众人物。他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公众视线中。”

评论家迈克尔·古德温撰文称:“柯克的死,是从极左派的歇斯底里和对杀害总统的迷恋痴迷中,生长出来的另一块有毒果实。”他指出,即使在聪明和正派的人中,特朗普也经常被宣布为“希特勒的第二次降临”,这助长了将政治分歧转化为杀人许可证。“回想一下,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开始,名人和所谓的喜剧演员就公开幻想着斩首他,麦当娜公开表示她梦想着炸毁白宫。”

自1963年达拉斯恐怖事件以来,对暗杀总统开玩笑的“文化禁忌”就一直存在。但这一切如今都被抛在一边,因为特朗普被这些人视为“不值得”得到哪怕是最起码的尊重。

据称,泰勒·罗宾逊的行为与托马斯·克鲁克斯的行为非常相似,后者去年在宾州巴特勒的竞选集会上,差点成功杀死特朗普。另外,左派分子路易吉·曼吉奥内,去年12月在曼哈顿中城的一条街道上处决了一家医疗保险公司的高管,曼吉奥内在他子弹的外壳上写了“否认”“辩护”等抨击保险业的词,当时也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叫好。这与罗宾逊在子弹上刻写“嘿,法西斯分子!抓到!”异曲同工。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刺杀柯克案发生在瑞安·劳思的佛州审判期间,后者被指控一年前在佛罗里达的高尔夫球场密谋暗杀特朗普。劳思自己在开场辩护时,引用了其他国家的政治暴力情况,并提到了希特勒。

其实,对于是否支持“政治暴力”,最大分歧不是发生在左、右两大意识形态之间,而是体现在代际差别上。“个人权利和言论基金会”的大学言论自由排行榜显示,超过1/3的美国大学生现在认为“使用暴力阻止校园演讲”是可以接受的。而93%的“婴儿潮一代”和86%的“X世代”受访者表示,暴力是永远不能接受的。前白宫新闻秘书阿里·弗莱舍在推特上写道:“学术界不能成为保守派的禁区……如果主导大学的自由左派积极伸出援手,和平地欢迎右派,这将有助于治愈国家。”

柯克的死被定性为“政治暗杀”,势必加剧美国国内围绕政治暴力、枪支管控和LGBTQ权益(特别是跨性别者权益)的激烈辩论。当前舆论中的攻讦和反思,会否有助于重建话语权的平衡,就是另一回事了。


版权声明

本刊及官网(南风窗在线)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南风窗杂志社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垂询电话020-61036188转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