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山西碛口古镇举行

作者:统筹/李晓宇 日期:2025-04-0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举行。

image.png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等因素影响,黄河的水源保障和水质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持续承压。为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于2022年10月出台《黄河保护法》,并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聚焦黄河保护的专门立法,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法治保障。

image.png

为摸清沿黄各省(区)公众对《黄河保护法》的知晓和了解程度,进一步联动各地多元力量推动法律深入人心、广为运用,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员会、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司法厅的指导下,由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主办了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共青团组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司法机关,以及青年社团、社会组织、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法律实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等议题深入交流,致力于推动黄河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盘棋”格局。

1743560628613.png

保护环境,青年先行。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米小兵在启动仪式中表示,从“保护母亲河行动”到近年来覆盖黄河流域的大学生研学项目,青年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环保民间组织的迅速成长,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推动力”,在黄河文化传播、生态实践和《黄河保护法》落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米小兵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专业所学讲好黄河故事,践行护河使命,在推动法治宣传、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方面贡献青春力量。

1743560678493.png

与会代表回顾了《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的阶段性进展。截至2023年,黄河干流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整体水质水平为近十年来最佳。以山西省为例,黄河干流(山西段)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汾河入黄断面水质也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标准。2024年,流域水质总体保持良好态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协同推进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态势初步形成。

生态司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司法不是冷冰冰的判决,而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最后一道防线。”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副庭长李智玲在交流中表示。近年来,吕梁中院持续推进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设立环资法庭、组建七人合议庭,专门审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三起公益诉讼调解案共推动赔偿金超过3500万元。她介绍,通过实地勘查、协调修复、联合执法等举措,“我们不仅是在审案,更是在探索一条有力度、有温度、有制度支撑的生态司法路径”。

1743560728969.png

法律专业力量深度介入生态环境法治进程。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欣越分享了多个公益诉讼协作案例,覆盖非法取水、非法填埋、违规项目审批等生态风险问题,强调律师在发掘线索、法理论证、诉前磋商与后续监督等环节的独特价值。“生态保护不能只靠执法,还要靠规则的力量,而法律人就是规则的守门人。”夏欣越说。

社会组织、志愿者联动护河机制成效凸显。沿黄各地社会组织和青年团体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行动,为黄河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具体而微的行动力。例如,在青海地区,当地环保组织开展雪线监测、水质取样,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数据。在黄河全流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组成巡河队伍,开展垃圾清理、非法取水点记录、生态状况观察等工作。此外,诸多民间机构积极参与雪豹、黑颈鹤、大鸨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的联动发展。这些行动虽微小,但构成了法律制度之外坚实的社会支撑网络,正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走向全民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1743561123792.png

全民共识与社会参与,是黄河保护能否落地生根的基础土壤。为深入了解沿黄九省(区)公众对《黄河保护法》的知晓程度与生态关切,晋青联合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46个主要城市对4542名公众和23家社会组织开展调查,并发布《黄河保护法知晓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公众对法律的基本框架已有初步认知,大多数人能识别施行时间和立法目的,但在关键条款、法律责任等方面仍理解有限。社会组织认知水平略高,但普遍反映仍需加强系统性培训与政策解读。

具体条款上,认知盲区尤为突出。例如“禁止取用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这一规定,能准确识别的公众和组织比例均不足8%。整体来看,仍有三成以上公众对法律了解较少,近一成表示从未听说。这一现状提示我们,普法工作仍需在内容深度与传播路径上持续发力。

生态认知方面,公众与社会组织对黄河水源、水质问题的判断较为集中。据报告显示,在公众和社会组织眼中,黄河水源和水质正面临多重威胁。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认为水土流失是当前对水源影响最大的因素;另有超过三成认为降水量减少、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正在持续削弱黄河的水源稳定性,近三成指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同样不容忽视。

水环境安全成民生关切焦点,河湖治理成效直面社会监督。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明确指出,工业采矿引发的重金属和化学污染是黄河水质安全的首要威胁,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公众和社会组织普遍认同,提升城市生活污水管理能力、限制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要路径。

image.png

专家聚焦黄河生态治理,共探系统性保护路径。多位专家指出,黄河生态保护的根本挑战在于“多源压力叠加”,必须以系统治理思维统筹推进水资源调度、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修复。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指出,黄河源区是我国西北与华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不仅承担九省用水资源安全,还承担部分干旱区调水重任,其稳定性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然而,该区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受气候变化影响正面临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等多重挑战。张永呼吁,未来要加强生态保护与社区共治并举,推动生态恢复、文化传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同并进。山西大学教授、黄河实验室副主任武志涛指出,黄河中游聚集了我国九大煤炭基地中的多数,煤炭开采在支撑能源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降、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他强调,传统流域治理多以“末端治理”为主,已难以应对复杂生态挑战,亟需推进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和标准前移,实现从“被动补救”向“前瞻治理”转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流域治理仍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末端执行的协同关系,从“防、管、治、补”四个维度建立起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的综合治理体系,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黄河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活动尾声,沿黄九省(区)法院代表、律师、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代表齐聚碛口东渡黄河纪念碑前。在依旧奔涌的黄河水畔,当地艺术家重现1939年诞生的《保卫黄河》旋律,把时光拉回到86年前。青年代表贾宇宽表示:“要把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一代代接下去,让黄河水源滚滚不断,让黄河水质不再受污。”随后,老、中、青三代代表共同宣读《碛口宣言》,宣言提出九大行动:强化执法监督与公众参与;推进普法宣传与生态司法体系建设;支持公益诉讼;搭建九省协作网络;建立案例库;发展绿色经济;深化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确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黄河保护部署,推动《黄河保护法》实施,构建全流域生态治理格局。(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供稿)

宣传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