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酒的人才密码

日期:2025-05-20

初入酒厂时,李中泰上甑并不熟练,师父就把外套一脱、袖子一卷,手把手地教他,“中泰呀,轻松点,准、匀、薄、平,看我的。”三十多年间,跟随着习酒的起起伏伏,李中泰也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首席酿造师。如今,他也承担起师父的角色,坚守在生产一线。

f809792e1992f159a44fef2759ce8fa7.png

查看堆子情况也是李中泰每天必做的工作

这样的“老带新”“传帮带”模式是习酒人才培养的传统。1952年建厂,师父带着年轻的学徒,不断传承窖池的火种。七十多年间,曾经的小作坊历经市场锤炼,如今已经成长为年销200亿元的头部企业,团队从“三人起家”壮大到超万名员工,结出人才的累累硕果。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酒集团员工接连收获国家级和省级劳动模范荣誉——何开萍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肖世政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李中泰、孙优兰获“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个人荣誉的背后,隐藏着习酒集团对人才体系的潜心耕耘。

发现人才种子

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人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需要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白酒行业来说,人才更是其中的“关键纽带”。

习酒秉承“相才、育才、护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由此激发出人才创新活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用人之要,首在识人。

早在1981年,贵州省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组建贵州省商业系统第一届评酒委员会,习酒便成为当时唯一一家有两人同时成为评委的酒企。

1985年夏天,习酒引进一批师范毕业生,尽管他们并非来自酿酒相关专业,但因为有文化、素质高,酒厂给予高度重视,并挑选“好苗子”送到当年轻工部下属天津工业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两所重点高校进修,逐步蜕变成了技术骨干。

7年后,习酒总公司在贵州省各大专院校举行人才招聘活动,一次性引进大中专毕业生两百多名,引起轰动,习酒也因此成为当时国内一次性从高校引进毕业生最多的酒企。

1992年,《贵州日报》刊登了一则报道:习酒与贵州大学在这一年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贵州大学到习酒总公司办学,同时在科技开发、科技咨询方面开展服务;而习酒总公司给贵州大学提供必要的条件,提供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

由此可见,习酒的校企融合实践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当年引进的人才,现在已经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01bd8fbb28bcd5129c03072341b6546a.jpg

20世纪90年代的习酒厂黄金坪厂区

首席酿造师李中泰便是在1992年来到习酒。尽管酿酒作坊还非常简陋,但习酒却拿出了在当时堪称“豪华”的住宿待遇——不但提供配置齐全的套房宿舍,每个人还有300块钱的安家费,“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够给力了。”李中泰感慨道。

习酒深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年轻人才的加持。2023年3月,习酒集团走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1所名校招纳研究生、本科生200人。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习酒不断扩大招聘规模、引才层次,展现出“聚天下英才”的决心。

以君品文化立身的习酒,吸引了价值观相似的志同道合者相聚。通过省委组织部选调、赴知名高校招聘等途径,2024年习酒集团累计引进人才624人。

培育原生苗圃

聚才是学问,用人更有大道。

纵观当下白酒行业的人才争夺战,已经从“高薪挖角”转向“生态培育”。人才争夺的终极胜利,不在于能挖到多少“现成大树”,而在于能培育多少“原生苗圃”。

102b70f6f3d9846ad0a27b8354652513.png

红沙飞舞,工人在车间里作业

李勇和其他习酒人一样,用心为习酒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制酒能手。

“他每年都要带徒弟,把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李勇带徒弟是一把“好手”,他教徒严厉,却也毫无保留。有次他见徒弟上甑时直接将酒醅往里倒,立马大吼一顿,撸起袖子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示范了一遍,力求让传统技艺原汁原味地得到传承。

和李勇一样,李中泰也有着相似的坚持:“虽然我现在的体力跟不上年轻人,但我的手法是很标准的。”只要遇到车间新员工操作不熟练,他便身体力行进行操作示范。在他看来,这是很好的面对新人开展实操培训的机会。

如今,这种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演变为一种“最小管理单元”班组管理模式。“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上接企业战略的星辰大海,下接生产一线的细枝末节,这是匠心的归位,也是全新的出发。

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年青一代的工匠,习酒正在尊重传统技艺的道路上,让匠心精神代代相传。这种具有人情味的氛围也同样影响着人才对于企业的态度。

1128ff1b5094e4333ce5c6f40d907fe5.png

习酒质量部副主任何开萍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何开萍初进习酒,上班的地方交通闭塞、商铺稀少、设施落后,生活的不便令她萌生退意,可另一方面,习酒的工作氛围让她备受触动,最终选择留下来。

与何开萍同为外乡人的路虎也曾有过犹豫。2013年,大学毕业的路虎入职习酒。来自山东的他,起初对贵州的崎岖山路和辛辣饮食特别不习惯,但酒厂的前辈总是很热情地照顾他。“过年时,同事骑着摩托车噔噔地载我到家里吃杀猪饭。”

路虎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大家庭里,次年,他的爱人程平言也来到习酒。在不怕困难、团结友爱的奋斗氛围中,夫妻俩一路拼搏、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成为技术方面的中坚力量。

依托于“传帮带”人才培养土壤的习酒,如今也有了新时代的“育苗”方式。习酒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方式,全面提升职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举办各类人才选拔、培训活动,持续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员工在覆盖全国的行业比赛中屡屡获奖。成长渠道的畅通,正让人才培育的“一池水”流动起来,形成人才体系的良性循环。

而在用才上,习酒坚持“人尽其才”的理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一理念之下,习酒持续施行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明确公司各岗位人才可以按照组织调动、申请调动、内部考调借调抽调、跟班学习、轮岗等方式,规范有序流动到适合人才发展、发挥人才效能的岗位,2024年累计流动四百余人。通过流动的工作方式,员工能够匹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可以在公司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良才猛将各善其长,志士仁人各显其能。广阔天地应由企业与人才共同创造。

长成参天大树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之外,习酒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有员工回忆,习酒为职工解决孩子教育的后顾之忧,也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劳动者,曾四处招揽优秀教师加盟习水酒厂职工子弟学校。多层次、立体化的建设,聚集了主要来自四川和贵州乃至五湖四海的教育翘楚,尤其是诸多来自习水县的教学能手,共同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

不到十年时间,习酒职工子弟学校就被誉为“遵义地区教育板块上的一颗明珠”,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从十几个靠人工制作的小作坊,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白酒酿造大师和专家,习酒的人才战略,可谓高瞻远瞩。

在习酒集团2025年人才周“习酒人才说”分享会上,习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万波指出,“企业和人才就像齿轮和轴,只有合力共进才能互利共赢。”

5d6948d45777b9912626c446ea04d9a9.png

习酒集团2025年人才周“习酒人才说”分享会

因此,习酒坚持关心人才的精神与生活层面,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连续12年开展人才代表新春座谈会,充分了解人才的诉求建议、集中办理人才所需所求。2024年新春人才代表座谈会中,员工参与踊跃度极高,共收集到超百条意见建议,其中有近半数被采纳,每一条声音都得到了倾听和重视。

而在近几年开始举办的“人才周”活动中,习酒通过高校引才到厂参观、人才家属来厂参观、青年人才交流联谊、慰问各类人才代表等形式主题多样的活动,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动能。在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人才公寓、通勤公务车等“小事”上,习酒的关怀也无一遗漏。

纵观习酒在人才管理体系上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到,其中处处显露出企业对“人”本身的看见、接纳与尊重。员工与企业的双向奔赴,让两者之间超越了简单的雇佣关系,彼此连接成为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在商业领域,尤其是白酒这样的传统行业,产品、渠道、营销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往往来自文化与人才两个核心要素。以君子文化为底色的习酒,在这种求贤若渴背景下延伸出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无限度取用,而是眼光长远的善意触角。

爱人者人恒爱之。73年来,面对命运的波澜起伏,习酒人始终与企业同在,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引领下,坚守初心,品质如一。秉持“以人为本”的爱人核心观念,习酒如赤水河一般,容纳众多河流并不断壮大自我。

历史辩证法说明,敢用、善用人才者必大业成、天下定。通过“价值观吸引”与“体系化培养”实现双向赋能,这种双向选择、利他之心,能够搭建出“人才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这与习酒“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君品文化不仅是习酒的企业哲学,更成为一种贯穿产品、经营与人才的精神引力。

毕竟,真正的组织凝聚力,应是超越物质、利益层面的价值观的深度契合,这种看不见的“精神引力”,正是中国企业在新时代人才竞争中重要的软实力注脚。

习酒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友商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的习酒品格,这不仅延续着中国人敬畏崇尚的道德精神,也开拓了企业与人的关系新边界——在商业现实的理性尺度中,留出具有人文温度的精神缓冲带。从引才到留才,再到员工与企业一起成材,习酒的人才密码,正在于对“人”本身的看见。

宣传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