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坡到绿富美 子长的“绿”“蓝”蜕变

作者:统筹|刘锐锐 刘路路 日期:2025-08-21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陕西省子长市以久久为功的坚守践行这一发展真理,让家乡的“绿”与“蓝”交织成动人画卷。从黄土裸露的沟壑到层林尽染的山峦,从靠天吃饭的贫瘠到生态富民的兴旺,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变化,都镌刻着对“绿”与“蓝”的执着追求。

图片1.png

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的春风吹遍子长大地,一场重塑生态的战役就此打响。彼时的子长,不少区域还深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坡耕地如补丁般缀在黄土高坡上,每逢暴雨,泥水裹挟着土壤奔涌而下,沟壑逐年拓宽,良田不断萎缩。“种一坡、收一箩”的无奈,是老一辈人对土地最深的记忆。退耕还林的号角吹响后,子长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造林热潮。

图片2.jpg

在涧峪岔镇的造林现场,曾有过这样动人的场景:村民们背着树苗、扛着铁锹,在陡峭的山坡上凿坑种树,腰间系着绳索防止滑落,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为了提高成活率,林业技术员手把手教大家“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种技巧,还创新采用“鱼鳞坑”“水平阶”等水土保持措施,让每一棵树苗都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茬接一茬,115.87万亩退耕还林面积上,山桃、山杏、刺槐、油松等苗木次第扎根,昔日荒山被层层新绿覆盖。

图片3.png

如今的子长,生态逆袭的足迹清晰可辨。全市林草覆盖率达53%,较2000年的6.16%实现跨越式增长,相当于为大地披上了一件厚重的绿绒毯。站在龙虎山风景区的观景台上远眺,只见沟壑间绿意盎然,曾经的“秃山”变成了“绿岭”,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水土流失治理率从1998年的10.05%提升至36.2%,曾经“穷山恶水”的标签被彻底撕下。秀延河的水质也明显改善,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芦苇丛生,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

生态的持续向好,离不开科学精细的管护。在子长市林业局,整齐排列着退耕还林档案,每一页都记录着地块位置、树种、管护人等信息。全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管护网络,聘请了500余名生态护林员,他们每天穿梭在林间,查看苗木生长情况、排查火灾隐患、制止乱砍滥伐,用脚步丈量着责任与坚守。严格的管护让绿色根基扎得更深,1999-2019 年国家计划任务面积保存率、林地面积合格率均达100%,2022年省级复查新一轮成林率达53%,这些数字背后,是子长人对绿色的珍视与守护。

如今的子长,“绿”已成为发展的底色,更催生出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在李家岔镇的风电场,一排排银白色的风电塔在蓝天下迎风转动,叶片划过天际的轨迹,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这些“大风车”不仅为子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成为山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生态旅游的兴起,让更多人走进子长的绿水青山。安定镇的唐家川村,曾经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凭借60亩向日葵花海火出圈。每到花期,金色的花田与周边的绿树青山相映成趣,游客们纷至沓来,赏花海、品农家菜、体验乡村生活,带动村里的农家乐、土特产销售额大幅增长。村民们笑着说:“以前守着荒山愁生计,现在靠着花海赚票子,这绿水青山真成了‘摇钱树’。”

不仅如此,子长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在马家砭镇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得益于退耕还林后改善的小气候,这里的苹果甜度更高、口感更好,深受市场青睐。养殖户们则利用林间草地发展生态养殖,散养的土鸡、山羊肉质鲜美,成为城里人追捧的“绿色食品”,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转型,从环境改善到民生提质,子长市用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山间的风电塔转出“绿色收益”,当生态旅游引来八方游客,当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绿”与“蓝”的交响愈发嘹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深知,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好子孙后代的幸福家园。未来,子长市将继续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前行,让家乡的“绿”更浓、“蓝”更净,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文|张龙 张碧)

微信图片_202508191454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