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里的新故事:一次接地气的探访

作者:统筹|赵静 日期:2025-09-11

9月8日,“朔风古韵 塞上绿洲” 主题采访活动在朔州启动,跟着中央、省、市媒体的脚步,我才真正认识了这座家乡城市。

第一站到山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完全颠覆了我对“荒草滩” 的印象。水清岸绿不说,各种鸟儿在天上飞、水里游,宣教员黄华说,每年3月中下旬和 10月中下旬,斑嘴鸭、大天鹅这些候鸟都会来歇脚,最多能待一个月。到时候工作人员还会用无人机撒玉米粒喂它们,芦苇荡里时不时传来鸟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子,比画还好看。这里光是脊椎动物就有194种,连黑鹳、白琵鹭这些国家保护鸟类都常来,生态是真的好。

图3.jpg

怀仁的光伏电站更是壮观!洪涛山脉间铺着大片蓝黑色光伏板,直流侧装机超112MWp,总投资 3.4 亿。大型载重无人机在山地间穿梭,高效运输物料,成为项目施工的一大亮点。如今,这里24小时有人值守,密切关注电站运行。它的使用可节约大量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里是绿色能源的希望之地,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为怀仁市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大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图4.jpg

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的“智慧乡村” 让我开了眼。智慧大屏像个 “最强大脑”,人脸识别监控来往人员,地里的农作物数据实时更新,村民用微信小程序就能办政务,不用再跑断腿。村里还搞了积分制,大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特别高,数字党建、数字治理一套配齐,普通乡村也有了科技范儿。 

图5.jpg

平鲁的双碳产业研究院里藏着“绿色魔法”:这里不像传统的科研机构那般严肃刻板,制绿氢设备嗡嗡转着,把能源变成清洁能源;实验室里专家们忙着测试氢能技术,连煤基固废都能被研究出高价值用法,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图6.jpg

图7.jpg

最让人感动的是右卫镇黄沙洼。以前这里叫“大狼嘴”,全是沙地,现在却郁郁葱葱。王明花奶奶从跟着大人种树,到带着孙子植绿,守了一辈子。当地人用 “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 的土办法治沙,硬是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庄稼长得好,牛羊也多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 “右玉精神”。

图8.jpg

回到城区,山西国润储能的科研团队让我佩服不已。他们钻研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把看不见的电存起来,还能提供安全高效的储能方案;朔州朗驰科技则在忙着储备人才,为城市发展攒后劲。

图片1.gif

最后一站是崇福寺,古色古香的建筑配上悠悠钟声,让人瞬间静下心来。这趟行程像翻了本故事书:桑干河是生态卷,光伏电站是科技卷,圣水塘村是乡村卷,黄沙洼是奋斗卷。朔州既有古韵,又有新活力,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在这里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如果你想找个有底蕴又有活力的地方走走,来朔州准没错,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藏着惊喜。(朔州市新媒体协会供稿)

低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