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学浙江,为何大家都找他取经?

作者:周宇 日期:2023-12-09

图片

“因为湖州是优等生中的尖子生。”作为亲历“千万工程”从决策到实施再到迭代升级全过程的“省级农民”,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省农办原副主任顾益康如今也是多个省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专家顾问。


在12月8日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实践推进大会”上,顾益康讲述了他多年观察湖州乡村的感受。在他看来,“千万工程”在这20年间已经从一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工程,不仅具有全国意义,更具世界价值,“回溯过去的20年,湖州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新时代,湖州还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愿景的描绘者、乡村路径的探路者、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者。”


图片

大会现场



01

因为他是领跑者

自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每年开一次现场会成为固定的工作机制。2004年,浙江省首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在湖州市吴兴区召开。


当时的湖州通过开展改水、改厕、改路的“三改”以及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六化”行动,建成了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跑在了全省前列。这些村子中,就包括安吉余村。


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在2003年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通过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找到了价值取向的湖州,在2008年率先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


图片

安吉县余村


此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方面指导着“千万工程”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不断深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实践启迪;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浙江生态省的建设,并逐渐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精髓。


一条轴线改变中国“三农”历史,一条轴线通向生态文明的世界主题,两条轴线的交汇点,就是湖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湖州主导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2019年,湖州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美丽乡村法规。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州考察时说:“美丽乡村在这里是真正实现了,现在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是在全国起示范作用了”。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深入人心。

图片

安吉大竹园村,草长白鹭飞 (潘学康/摄)


今年11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的老师们把有关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机制探索的案例课程集体备课放在了湖州。他们深入湖州乡村去看、去听、去聊,在这种“沉浸式备课”中看到了湖州乡村涌现出的新思路,收集了不少新素材。


确实,除了名声在外,真正让大家心服口服向湖州取经的原因还是他在乡村发展这条赛道上跑得早、干得好。



02

因为他有“干货”

8日的这场事关乡村未来发展的会议,形式很新颖。全市914位村书记都来到了现场,几位村书记代表伴着背景音乐走到舞台中间,讲述他们的乡村故事。透过他们的分享,既能读懂过去20年湖州为什么能做得好,更能听到引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关键词——科技、青年、共富、能级。


关键词一:科技


你觉得管理一万亩农田要多少人?养五万只鸡要多少人?养1600头羊要多少人?在湖州,这个答案都是“1个人”。


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字“健康报告”对症下药、喷施药肥用上了无人机、翻垦农田有了无人驾驶农机做帮手……靠机械、数据来种田,这是湖州市南浔区种粮大户们近两年在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学会的新技能。


图片

南浔区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


在长兴县吕山乡天下牧业湖羊未来农场,每一头湖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醒目的黄色小卡片,这是可以监测湖羊健康状况,存储湖羊性别、血统、父母信息的“数字芯片”。得益于智能化、可视化管理,农场人均管理羊只从400头提高到1600头。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是什么样的?在湖州看来,农业现代化是根本。什么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科技!2017年,湖州获得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市;2021年,湖州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农业“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施意见,农机化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湖州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连续6年浙江省第一。


在这条科技改变农业命运的成长之路上,浙江大学是重要的助推者。


“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这是浙江农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对于湖州这样一个农业高水平发展的地区来说,除了依靠科技特派员的个人力量,更需要建立一个科技成果系统导入体系。  


图片

南浔渔业数字大脑


2006年,湖州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市校合作中,形成了全国首创的“1+1+N”农技推广的“湖州模式”,即1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1个地方农技专家团队及N个农业主体。根据湖州农业产业特点,建立了11个市级产业联盟和47个县区分联盟,围绕生物种业、设施农业、未来乡村等,建立了30家乡村振兴专家工作室。通过产业联盟及专家工作室,在全市形成了网络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实现对全市规模化农业企业、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服务全覆盖。


“现在这个N已经扩展到1400余家。”浙江大学教授、南太湖农推中心主任、湖州市水产产业联盟省级专家组组长徐海圣介绍说,18年来,这一模式每年帮助湖州解决技术难题300项以上,为湖州累计引进推广“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技术1900余项,服务指导农民14万余人次,年均助推产业增效3.25亿元。


关键词二:青年


乡村,让湖州在青年中“出圈”。


12月4日,安吉“深蓝计划X”的主理人小程同学在上海大学做了一场“有趣青年in乡村”的主题分享,台下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还有上大附中来旁听的高中生。当小程报出今年国庆单日单店咖啡出杯7132杯、销售纪录全国第一时,台下发出“哇”的惊呼。


“小程的分享完全改观了同学们对乡村的印象!”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寅斌和记者分享说,这家废弃矿坑变身的“村咖”让年轻人看到了自然、时尚,更拥有商业价值的乡村。


图片


最让同学们佩服的是一杯杯咖啡给村里带来的收益:按照持股比例,每卖出一杯咖啡,49%的收入将给到以资源、资金入股的村民和村集体。2022年5月开业以来,这家村咖已经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


鲍鑫和小程一样是返乡青年,他是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0年,夏阳村村班子“大换血”,他放弃上海高薪工作,带着平均年龄30.8岁的年轻村干部上了阵。那时的村子常住人口500人,八成是老年人。从哪开始做起?鲍鑫带着村干部往村民集聚休憩唠嗑的地方跑,支起“一杯粗茶解民意”的小摊,泡上茶,拉起家常听需求。茶摊上搜集来的民意中,整治小杭坑草地环境的呼声很高。于是,鲍鑫带着村干部连干三个月。在清理了57车垃圾后,夏阳变身了。


环境好了,鲍鑫开始链接在上海积累的城市资源,定位小众精致露营的“小杭坑宿营地”在一年时间里热度增长就超过500%,成为小红书全国唯一的线下露营基地。如今,村里已经打造了9个风格多样的营地,今年已经吸引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20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达到2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三年前的30万元涨到如今的300万元。


图片

夏阳村露营基地


湖州乡村吸引的不止是“归乡人”,还有“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等“新乡人”。去年7月,余村联合周边4个村拿出了空间和资金,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


这个计划,打开了余村优化升级的大门,青年是“密钥”。一年时间里,600多位青年来交流、共创、共建,40多个合伙人项目入驻。一年时间里,余村盘活了10万方闲置资产,全国首个乡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开园。


“青来集”里的数字游民公社已经是安吉第二个服务数字游民的空间了。不完全统计,今年约有1400多位数字游民来到了安吉,他们的平均停留时间为58天,每日平均工作时间为6.6小时。他们中63%是90后,89%接受过高等教育,信息技术(15%)、媒体类(17%)和设计类(12%)工作依然占据数字游民职业的主流。保持着流动性的数字游民为湖州乡村发展带来“不设限制”的想象空间,他们中就有人结合自身的优势用21天从“游民”变身了“村民”,把骑行俱乐部项目落在了乡村。


正如一位“全球合伙人”所说,来到湖州的乡村,这种“逆城市化”不是逃离,而是价值认同,“来乡村做设计,是因为城市无法提供更好的表达场;来乡村做户外和露营产业,是因为城市无法提供更加自然生态的开阔空间……一切都是对乡村价值的真正认同。”


关键词三:共富


吴兴高新区杨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晓峰在会上分享了“养好一只生态蟹 蹚出一条共富路”的故事。


一周前,杨溇村杨桂珍螃蟹庄园里,举办了一场“吃蟹宴”。让宋晓峰意想不到的是,螃蟹的108种新吃法吸引了上万游客现场打卡。


图片


螃蟹的流量密码很大程度上来自湖州龙头企业“杨桂珍”。3年前,“杨桂珍”品牌在找场地扩大养殖规模,杨溇村在琢磨村里闲置资源如何盘活,双方一拍即合,计划在村里连片打造1600亩的养蟹基地。


一开始村民的抵触情绪非常大,“来个外人在我们村里养螃蟹,抢我们生意,我们的螃蟹卖给谁?”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干,找共赢的模式。于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方式在村里落了地:由村集体将村中土地、池塘等闲置资源统筹盘活,租金收益的70%纳入村集体年底分红,30%投入强村富民产业,村民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都变成了杨溇村里的“合伙人”;另一方面,杨桂珍螃蟹庄园提供的就业岗位让200多位农户找到了工作,每个人能多赚2万块以上。


从吃到玩,杨溇村的螃蟹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通过与上市的旅游公司合作,将村里的35幢近80间闲置农房腾空,打造成民宿酒店。今年,这些项目预计能带动集体增收100万元以上。


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村游富民”是湖州市“千万工程”20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之一。2022年湖州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130.25亿元,连续7年位列浙江省第一,生态红利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百姓福利,创造了“山上一张床胜过城里一套房”的财富增值模式。


图片

吴兴区妙西镇


“干旅游能致富的湖州秘笈有几个要点,一是不断深化乡村旅游改革;二是向内破题,解码文化基因;三是向外借力,和农业、工业、体育、大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楼婷介绍说,最关键的是在乡村运营中建立起了企业、村子、村民共赢共富的利益联结机制。


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湖州六轮“强村计划”的实施中越来越健全。2015年以来,湖州在浙江省率先创新探索“强村公司”模式,并不断迭代升级为“强村富民集团”。资产盘活类、产业带动类、乡村经营类、物业服务类、工程承揽类、劳务派遣类,六大经营模式下,湖州已组建强村公司386家,实现欠发达村全覆盖,分红近2亿元,带动近万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关键词四:能级


走进德清县五四村的“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站”,自动快递柜、售货柜、售药柜以及电子体检设施整齐地摆放着,这里还有银行ATM机。村民陈莲娟拿着一大包番薯干来到这里,工作人员在智能秤上过秤,自动生成一张寄件单。以前快递寄件不到村一级,需当天订单汇总后,第二天去镇上的快递营业部寄件。“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站”启用后,家门口就能寄件,当天就能发货。


在湖州的未来乡村,像五四村这样一个集成数字化服务场景的“落地生活服务馆”将实现全覆盖。


“湖州的未来乡村,不仅是新思想的涌动地、新经济的布局地、新青年的首选地,也必然是承载新老村民生活的新服务的集成地。”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施经介绍说,聚焦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人居环境的舒适度,湖州以数字赋能新型乡村服务,加快医疗、教育、救助、养老、托育、体育等智慧场景在乡村覆盖贯通,打造开放式邻里交往、健康养老等空间场景,为村民们建设一个便捷的生活圈。


图片

德清县雷甸镇中兴未来社区


对于湖州来说,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背景下的未来乡村,是能级不断提升的乡村,这个能级提升既包括人居环境,更包括新老基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治理方式和文化风尚。


8日的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了《湖州市乡村振兴发展评价报告(2022)》。报告显示,湖州市“乡风文明”分值达到99.6分,距实现目标仅相差0.4分,已经非常接近实现目标。2022年,湖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这个均衡既包括物质富裕,更关乎精神富有。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怎么干,不仅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更要百姓有劲。湖州市委市政府从不因农业产业占GDP的比重不高而“小为”的底气来源于老百姓实干奋进的精气神。



03

因为他的方法“学得去”

近两个月,广东、江苏、福建、河南、陕西等地代表团密集来湖考察学习,“千万工程”是必学项。事实上,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乡村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向湖州取经的重点还是现象背后的思路和门道。


湖州乡村发展的秘笈究竟是什么?


观察湖州乡村发展三十年的《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在会上也作了分享,在他看来,湖州经验的核心是处理好了“城与乡”的关系,不断推动城乡资源的转化、交易、融合、变现。


20年前,“千万工程”在顶层设计上就是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一定不是只靠乡村的一己之力。


“我们特别想强调,在湖州,乡村和城市是平等的发展空间,我们打造企业家有感的营商环境,我们招引青年人才时都是城市和乡村齐头并进。”施经感慨说。

图片


在想尽办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目标下,湖州“三农”发展思路大开。


业——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产业链思维和科技硬核决定总量和质量。


乡村振兴,农业为本。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农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湖州现象带给大家的思考是不仅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引入农业领域,更要将现代经济思想、产业链思维贯穿农业发展始终。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生态化,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湖州形成了绿色渔业、名优茶叶、水产种业、湖州湖羊等七大产业集群,打造了以吴兴、德清两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的“2+9”农业产业平台,创成10亿元以上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产值浙江省第一。


图片

德清县水木蔬菜工厂


村——从“建设时代”跨入“运营时代”,乡村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说到营商环境,大家总是首先联想到城市的大项目招引。事实上,当乡村从建设时代跨入运营时代,能否运营得起来,运营的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营商环境。


乡村营商环境是个新名词,湖州也仍在探路,“钱、地、人”是绕不开的共性问题。


乡村运营,土地是基础要素保障。湖州读懂了空间治理,让土地整治到哪里,美好家园、共同富裕就出现在哪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了当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法宝;农业“标准地”等土地制度改革,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下了加速器。


全市已有的512宗农业“标准地”出让价格参照同区域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远低于原来的商服用地价格,并设置投资主体规模、投资强度、亩均产出、吸纳就业人数等准入标准。如德清县上杨村通过“标准地”政策4.94亩,引入总投资1.2亿元的天际森谷山野乐园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0万元。

图片

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


乡村运营少不了资金支持。从创建初期的财政资金支持到后期充分发挥行政的主导力量和财政的杠杆作用,湖州协同运用基金投资、抵押贷款等金融手段,推动金融资本更大幅度往乡村建设投入。比如南浔区探索的“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模式就吸引了正大这样的跨国集团在这里迅速落地华东最大的综合淡水种业基地。


乡村运营,靠人。在喊出“来了就有房、来了就有钱、来了就有伴”口号吸引青年人才来乡村创业的安吉,推动的都是实打实的机制创新。以住房为例,青年下乡除了可以选择去青来集人才社区居住,还可以申请“共有产权房”。这种“土地出让、国企承建、按份共有”的模式,让“零首付购房”成为了可能。


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担当破难,这可能是湖州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上的过人之处。

人——从“里”到“外”,用好“带头人”、激活“村里人”、联动“村外人”、吸引“青年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怎么建?关键靠人!湖州始终坚信,“人”是最关键的变量和增量,用好“带头人”、激活“村里人”、联动“村外人”、吸引“青年人”。


在湖州看来,这些人中,村书记是关键中的关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优秀的村书记就是乡村振兴落地有声的那根“针”。


“导师传帮带”这个机制湖州就坚持了18年。2022年,湖州又首创了“强村富民指数”,统筹了来自农业农村、住建、政法、公安等20多个部门对乡村考核的指标,设计了一套统一的“考卷”,让全市所有乡村看到了自身发展的全貌和定位,找到了长项、发现了短板问题。每次发布“强村榜”,不仅有“常胜将军”,还有逆袭突围的“黑马”,更有“逆风翻盘”的典型。强村时刻保持奔跑劲头,中流村子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进村全都坐不住了。


图片

市级村社书记“雄鹰擂台赛”


激发干事动能和发展潜能,目的都是为了老百姓。正如20年前,“千万工程”就是了解农情民情之后的科学决策一样,湖州推进“千万工程”的每一步迭代升级也都是从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再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共同推动。


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州乡村怎么建?湖州确定的总目标是:百村示范、千村和美、万创未来、城乡共富。湖州市委书记陈浩更形象地描述说,绿色是乡村最靓丽的底色、产业是最硬核的支撑、品质是最聚才的磁场、共富是最醒目的标签、善治是最坚固的底盘,“湖州不因是乡村振兴的‘老先进’而裹足不前,而是要源源不断地出成果、创品牌、出经验、创模式,讲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