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之心的枢纽时刻

作者:肖纯 日期:2024-04-01

图片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杏花烟雨、小桥流水,从古到今,江南一直被视为“人间天堂”。

尽管“长三角”这个经济地理概念,逐渐替代了“江南”的人文意象。但水乡繁华依旧,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

与落英缤纷、草长莺飞交相辉映的是,沪苏湖铁路施工现场“热火朝天”。3月21日,随着沪苏湖铁路江苏省苏州市震泽段铺轨右线施工完毕,铺轨工作正式由江苏省进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段,这标志着沪苏湖铁路轨道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图片

沪苏湖铁路线路走向示意图


4月1日,由国铁集团上海局、上海市交通委、江苏省铁路办、浙江省发改委指导,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主办,中共湖州市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沪苏湖铁路“四季看变化”活动在湖州南浔站建设现场拉开帷幕。

沪苏湖铁路按时速350公里最高标准建设,它的开通将是对高铁网络的一次完善与升级,更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又一次有力证明。待通车之日,湖州将实现40分钟直连上海,而这也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

沪苏湖铁路“四季看变化”活动现场


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经提出,就成为湖州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风向标。

如今湖州生态环境的名声走出国门——王毅曾在湖州接待多国外长和国际组织政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安吉余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绿色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却不是湖州唯一的角色。沪苏湖铁路将让湖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这个超级城市群内唯一到上海、南京、杭州均在1小时内直达的城市。

筑路,亦是为城筑梦。一个全新的高铁枢纽呼之欲出,但回望这座城市从水网纵横迈向大道通途的过程,却是极其意味深长的。



01

沿着运河“生长”

1984年9月,120多位青年经济学家来到浙江湖州莫干山,发出了著名的莫干山之问:中国要怎么做,才能追上西方?

彼时中国还处在适应商品经济阶段,对浙江来说,政策尚未眷顾,外资鲜有涌入,还缺少大型国企,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广东与江苏。莫干山所在的湖州,坐拥长三角地理中心的黄金位置,却焕发不出改变城运的洪荒之力。


图片

湖州莫干山


这片土地上的诘问,不止莫干山之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面对古代江南的繁华,发出了历史研究著名的韦伯之问:为什么中国江南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却率先发生于英国?

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理论作答,震惊了学界,也奠定了加州学派的名望。“大分流”核心观点是——19世纪前,西方世界相对东方世界并无任何优势,区别是煤矿的位置:清朝幅员辽阔,煤矿主要分布于北方,经济核心区却远在江南。中国铁路修筑晚于英美,能源矿石、大宗货物运输困难,拖累了工业化进程。

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交通组织形式,对中国的构建、区域的沟通、文明的奠定,一直影响深远。

秦统一中国后,与万里长城同样瞩目的工程是秦直道。西方有句流传甚广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让欧洲人自豪了千余年。其实秦始皇修好这条宽20-60米、全长700多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时,比罗马早200年。

隋唐时期,堪称当时“高铁”的大运河横空出世,纵贯南北。同时期江南逐渐被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图片

清光绪四年的《湖州府水道图》


大运河南段被称为江南运河或浙西运河,是大运河最繁忙的航道。江南运河并不是一条孤立航道,而是与太湖共同构成的一张庞大水网。

湖州因太湖得名,但湖水流淌离不开纵横交错的河道,需要有四通八达的水系,运河则是湖州得以滋润的最大动脉。唐宋时期,运河水系奠定了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的骨架结构,湖州主要市镇都沿着这些运河生长。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湖州担任税监时曾有诗云:“临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以此描绘了湖州的繁荣景象。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指出:“湖州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缩影”。这不仅指湖州的地形地貌,更是指湖州的区域文化和物产资源。

图片

元朝赵孟頫《山水图卷》(局部)对湖州的描绘


工业革命时期,铁路登上历史舞台,内河水运逐渐没落。

当历史进入到略显沉重的近代,铁路在中国大地上姗姗来迟。不过,铁路也颠覆了江南内部城市格局:京沪铁路取代京杭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动脉,一些等错过铁路的运河城市迅速沉寂,苏锡常则因铁路与运河的双加持,延续了繁荣。

江南的最大变化还是上海拔地而起,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乃至远东最大城市。

上海的崛起意外为湖州开了一扇窗。湖州与上海相距130公里,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甚至名称都与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有关。上海别称“申城”,而湖州故名“菰城”则取自春申君在太湖南岸设菰城县。


图片

京杭大运河湖州新市古镇段


尽管湖州也错过了铁路,但却靠着毗邻上海、水网发达的优势,顽强缔造出“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繁华,以南浔丝商为代表的湖州商人崛起。

湖州是丝绸文化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历史悠久,蚕丝极品“缉里丝”畅销天下。上海开埠让湖丝出口不必辗转广州,运输路程缩短90%,成本下降,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加。

海外交往的过程中,湖州人打开眼界,思考转型,一部分家境殷实的湖州子女走上了“文化救国”“科学救国”道路。湖州开始涌现出俞樾、钱玄同、俞平伯等国学大师,也涌现出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卢良恕等科学巨匠。

历史上湖州人以担当和侠义著称。当年“四象”之一的张静江,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毅然资助孙中山。1905年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初期979名会员中,湖州籍就有35名。

彼时山河破碎,现代化的脚步分外漫长。但湖州却如她盛产的丝绸和脚下的运河。如丝绸般柔韧应变,如流水般生生不息,等待时代的下一次转折。



02

通向未来的新动脉

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个著名断言——“城市的希望,在城市之外。”

毫无疑问,上海是当今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上海身后的长三角城市群,就是上海最大的底气和希望所在。

长三角这个全球最顶级城市群,并非江南直接“进化”而成,中间还有一段时期简称为沪宁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提出沪宁铁路的设想。在盛宣怀的督办下,沪宁铁路于1908年通车。1916年,沪杭铁路竣工,浙江第一次通上铁路。


图片

上海沪宁铁路安亭段


如果说运河水网润泽了江南的繁华,沪宁、沪杭铁路则为沪宁杭这个城市群雏形搭好的交通骨架。

遗憾的是沪宁杭三角地带,因宁杭铁路停滞,长期缺一个边,湖州正好是这个边的中点。但不通铁路的湖州依旧为那个年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4年,湖州同乡在上海组成湖社,延续湖州商帮的侠义。极盛时期,湖社有社员一千余人,在抗日期间做了很多宣传工作。

湖州第一次接入全国铁路网要等到1972年。为支援杭州工业建设,修建了杭长铁路。长兴煤矿、湖州山区特产竹木、石灰石和粮食,源源不断运到杭州和其它城市,为沪宁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片

1986年《中国日报》的湖州特刊


随着改革开放后“三来一补”政策施行,纺织行业进入一段蓬勃发展期。湖州再迎高光时刻,在外汇短缺的时期,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之一。1978年,国内丝绸出口总额达6.1亿美元,1988年又增加了两倍。

改革开放也加速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群取代了单一城市,城市化进入2.0形态。高铁压缩了时空,打破了原有沪宁杭的三角边界,拓展到长三角的广阔舞台。

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往往会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一个甚至多个次顶级城市:如横滨之于东京、仁川之于首尔、深圳之于香港,在上海的带动下,苏州成为全球工业产值最高的三座城市之一。

随着城际关系由单打独斗转为协同发展,处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湖州迎来了新的机会。

2013年,宁杭高铁通车,湖州到南京时间压缩到1小时内,到杭州更是只要不到半小时。2022年,合杭高铁通车,湖州获得了南下杭州的第二通道,更可通过合肥,实现与武汉、重庆、成都等内陆重镇的直连。

图片


按计划,沪苏湖铁路将于今年底竣工,长三角地理之心湖州将以最快速度,对接长三角经济之心上海。湖州也由此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大格局,完成向新型高铁枢纽的关键跨越。

再回首,距离古诗古画里那个水网交错的湖州,已过千年。

看今朝,四通八达的高铁网,交叠在古人留下的水网上,成为这座城市通向未来的新动脉。

运河沟通江南水乡,铁路搭好沪宁杭骨架,高铁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也成为湖州通向未来的“桥”与“船”。


 

03

湖州的“桥”与“船”

“夫水源于山,始分而终合;山别于水,始合而终分”。天目山脉尾闾的翠峰叠嶂,苕溪水系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

湖州从文明发迹伊始,就对“桥”与“船”有更多需要与更深理解。“桥”与“船”意味着更多的交流、连结、汇聚、希望。

 “桥”与“船”也被用来形容湖州的一些工作。2022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同年,湖州市委系统谋划实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将这一工作载体作为推动现代化先行实践的“桥”和“船”。


图片

清晨日出时分,湖州城市风光大好


实践内容上,湖州市委提出,加快打造实力新湖州、活力新湖州、品质新湖州、人文新湖州、美丽新湖州、幸福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和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个整体,前者是通往后者的“船”与“桥”。

在湖州的顶层设计中,主题实践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场改革。不是一阵风的活动或运动,本质上是要通过全方位改革,从制度机制层面加快系统重塑,让相关主体的思想理念、工作格局、整体态势都发生变化。

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被中国人广泛引用。长三角一体化和高铁时代带来“天时”,毗邻上海和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区位成就“地利”,湖州打造的三个“闻风而动”品牌,促进的是“人和”。


图片

3月20日,“《看见》面对面 记者在身边”活动正式启动


以全媒体监督《看见》栏目推进“闻风而动、事不过夜”,以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推进“闻风而动、政企同心”,以12345政府阳光热线推进“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做到“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成为湖州的鲜明标识。

闻风而动,是态度,也是速度。加速奔跑起来,跑起来就有风。2023年,湖州市委谋划推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区县标志性点位“四季看变化”工作,通过一地一域的持续变化,推动全市全域的整体蝶变。《看见》市民观察团的观察员们也跟着“看见行”活动,一路看着各区县标志性点位的“四季蝶变”。

湖州眼下最受关注的“四季看变化”就是沪苏湖高铁。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万钧称:“沪苏湖铁路建设是“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的精彩篇章。”南浔站建设现场,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表示“湖州将拿出百分百的态度、速度和服务,全力做好沪苏湖铁路开通的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

图片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3.0版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图


未来,沪苏湖铁路将把黄浦江与南太湖连起来,打造出一条新的南太湖经济社会发展轴。同时它又是一条“智能大动脉”。沪苏湖铁路与商合杭铁路在湖州组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轴线,加速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的流动。

除了G60科创走廊,湖州还全市域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德清莫干论剑谷、地理信息小镇、智能生态城和南浔“上合区”等导流平台,方便北斗与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和科创要素流向湖州。

春潮激荡,城市新活力不断被激发。

长兴,湖州最早通普铁,当年用矿产资源保障杭钢生产的地方,正开启高铁时代的新征程。长兴经开区以吉利汽车入驻带动汽车全产业链,完成从“一枝独秀”到“花开蝶围”产业生态的蝶变。


图片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德清,许多外国人租借乡村民居,改造成休闲住宿场所,吸引大批外国游客,由此诞生了一种旅游新业态——洋家乐。除了洋家乐,德清还有令世界瞩目的地理信息小镇。

安吉,由废弃竹木加工厂改造而来的“数字游民公社”,累计入住“数字游民”超过700人次。他们从事设计、自媒体运营、程序开发、电子商务等工作,为乡村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吴兴与南太湖新区交界的西塞山,唐朝诗人张志和曾在这写下脍炙人口的“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里如今成为了西塞科学谷,飞的最多的不是白鹭,而是博士。

南浔,享受过大运河的繁盛,近年“水晶晶”南浔与上海互动颇为频繁。沪苏湖铁路专门设站让南浔又一次成为湖州的东大门,南浔也顺势大手笔在“上合区”打造高铁新城,全方位大打“同城”对接牌。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04

湖州解问

春看聚力争先,夏看奋进热潮,秋看攻坚冲刺,冬看精彩蝶变。

沪苏湖铁路“四季看变化”活动每季将选取一个主题,深入挖掘轨道交通发展给沿线各地带来的丰富多彩变化,通过体验、探寻、直播、访谈、对比等多样态的呈现,全景展现沪苏湖铁路建设跑出发展加速度。

不止湖州,沿途的上海和苏州,同样期待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明天。

这里从来不缺繁华: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苏州“夜半钟声到客船”,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南京“千里莺啼绿映红”,嘉兴“轻烟漠漠雨疏疏”,还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图片

湖州城市风光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相比历史提供的沃土,人的奋斗更能决定未来。

就像张静江当年支持革命的义无反顾;就像为践行“两山”理念,湖州治理环境的壮士断腕;就像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政府直面问题,与社会顺畅沟通,党员干部与企业家、普通群众彼此扶持;就像湖州为争取沪苏湖高铁,多年来不懈的协调与奔走。

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沪苏湖铁路开通,还会有更多人发现这里、来到这里、留在这里、成为这里。

2024年,再看1984年的“莫干山之问”,湖州已经找到了答案。



参考资料:

[1]《湖州简史》湖州市民国史研究院

[2]《湖州运河简史》湖州发布

[3]《湖州:丝绸里的兴衰变革》澎湃新闻

[4]《湖州:如何架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经济观察报

[5]《长三角的新势力:一座城市的破茧》饭统戴老板

[6]《长三角铁路革命史话》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7]《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